長安城外,終南山下。朱允炆站悠閑地站在那裏,雖風塵仆仆,但仍舊一塵不染。它們一行從嶽州下船後,直接就快馬北上。穿過伏牛山,看過華山。一路遊山玩水,倒也痛快。這不剛進十一月,就來到終南山下了。
朱允炆已經恢複了本來的麵目,這次到慈航靜齋來,本就是為朱元璋帶信給他念念不忘的老情人,當然得以本來麵目見人了。也不知道朱元璋哪兒來的自信心,就確定朱允炆知道慈航靜齋在哪裏。
五大長老和漢盟骨幹都留在了終南山腳下,雖然眾人都不太明白,朱允炆為何要獨自上山,但也知道服從命令,皆在山下等候。
朱允炆抬頭向上,卻是忍不住的讚歎。群山連綿,雪花紛飛,濕氣卻又如仙霧般繚繞。朱允炆歎了歎氣,鬼才知道慈航靜齋在哪一座山峰啊。不過還好三年前自己來過,知道哪一條才是上慈航靜齋的正確道路。
慢慢地走到那條山峰下,可是抬頭看去,仍然是浩大不知山路何在啊。也難怪,到底是武林聖地嗎,敢如此放心的呆在裏麵,仗著的不就是無人知曉嗎。不過好在,自己在三年前就在裏麵留下了一個線人。
此時,天氣已經很涼了,絲絲雪花也早就在華山的時候領略到了。朱允炆站在山底抬頭向上,竟也能看到山腰的樹木上,積攢著點點冰珠。忽然抬起手,那些冰珠竟像得到指示一樣,絲絲溜溜的排成一條珠線,緩緩地向下飛來,落在朱允炆的手上。
下一刻朱允炆手一伸,那些冰珠飛快的掃向旁邊的巨石。冰珠頓時嵌進巨石之中,橫豎縱裂,正好形成一個冰字。雪花紛飛,巨石裏的冰字,仍然是那麼的亮,像是剛剛嵌上去的,卻又好像是很早就嵌上去的。
朱允炆走過去,輕輕地撫摸著那個冰字,雖然很涼,卻是那麼的溫暖。想不到,這個小傻瓜,一直在按照自己的約定,三年來,從未間斷過。既然佳人情深,又如此堅持不懈,自己不上去豈不辜負佳人深情了。
深吸一口氣,飛身上去,慈航靜齋,孤來了。一路之上,走完山路又上完山頂,上完山頂又過山穀。雖然轉來轉去煩了點,可美景不凡倒也優哉遊哉。前世早就想來光顧光顧這個道家的洞天福地,沒想到這一世才有時間來。
可是來的時候,道家的福地卻成了佛家聖地,還是住著尼姑。不過慈航靜齋追求的也是天道,算是沾上道家了。
終於看到了那兩個有名的石牌匾,上麵分別寫著,“家在深山中,雲深不知處”。朱允炆笑了笑,這算什麼意思,以為躲在深山裏別人就找不到啊,真是做賊心虛。
一路看山看水,慢慢地竟走到“七重門”的七道木門前,朱允炆就有些奇怪了,按理說此處已到慈航靜齋的大門了,怎麼不見有人防守啊,難道躲在深山躲久了,沒得防衛意識了,還是尼姑太少了,沒得人啊。
其實是朱允炆的身法過於隱秘,慈航靜齋裏麵的人,武功超強的也就那幾個,豈能處處防守啊。悠然飄過蓮花門紋和棗紅色的正門,一個大廣場頓時出現在朱允炆的眼前。
廣場的正麵就是慈航靜齋的主要大殿“慈航殿”了,而廣場的旁邊,竟是一大片叢林,叢林中多座高塔依然聳立。朱允炆笑了笑,這就是慈航靜齋的“藏典塔”吧,很像少林寺的藏經閣啊。
四處探了探,看到“慈航殿”旁的碎石路子,朱允炆立即走上去向後山走去。不一會兒,竟有大批的蜜蜂,嗡嗡作響,原來還有個養蜂場。再往前走了一會兒,竟又是一大片茶園。雖是十月,天氣很冷,可這裏所有茶的葉子,竟都是綠油油的。果然是道家福地,難道連茶葉也沾了仙氣。
走著走著,朱允炆也看見了稻田和菜園,原來慈航靜齋的尼姑們,也不是那不食人間煙火,就是不知道這深山裏的各種珍禽是否遭到它們的毒手。哎,罪過啊,罪過。
不一會兒,前麵出現一段階梯。走上階梯,地勢豁然開朗,竟是一大片斷崖。山崖盡處,一個涼亭赫然出現。涼亭的下麵,坐著幾十個身著白色玄衣的女尼。一眾人正有模有樣的念叨著什麼,看來是在做功課。
斷崖的左側正是一道自然的瀑布,瀑布水流清澈而又溫和,緩緩流下,經過崖腰的凸石時,竟“叮叮”作響。
抬頭向天邊望去,是那麼的近。恰巧十月,天氣陰涼,霧氣環繞。站在斷崖上,感受著這高處不勝寒,卻又猶如置身於人間仙境。
難怪啊難怪,這群尼姑喜歡隱身與此地。就是修不成仙,呆久了,遠離世俗之地,也變得與普通人不同,這就是聖地的由來吧。朱允炆極盡享受得看著周圍的美景,心中考慮要不把慈航靜齋收了,做個行宮,時時來住上一段時間,該是多麼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