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頒獎典禮(1 / 2)

本來崔成的事情也就是公司內部的問題,可是現在真把崔成開除了,而且留下了一個這麼壞的名聲,崔成的演藝前途剛剛起步,就這麼基本上泡湯了。

俗話說,殺人不過頭點地,李想也覺得對崔成的處理雖然於理正常,但是於情不忍,畢竟也是團隊的一個分子。

錦溪自然對李想也有了成見,本來錦溪也算是李健生和李想關係的潤滑劑,現在看來,可能性一下子變小了,畢竟自己把他的弟弟給處理了。

既然李想代表公司對外宣布了,引進藝人的一些列承諾,李健生自然也是騎虎難下,隻能被迫啟動這件事情。

李想的報告很快就通過了,李健生提出了一些建議,按照建議李想他們又進行了修改,而後就算按照這個計劃實施了。

但是紙麵的上的東西,有時候就可能永遠是紙麵上的東西。

麵對目前公司的困境,李想明白了,要想實現突破,就必須要有核心的東西,也就是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對一個好的演藝公司,核心競爭力就是好片子,好藝人。

李想也明白,僅僅靠所謂的製度是不可能實現公司的突飛猛進。

李想也明白,所謂他腦子裏麵的製度,隻有到了公司的整體實力,核心競爭力有了之後,這一切所謂的製度才是有意義的。

就地取材是最好的辦法,於是李想想到了兩個辦法,其中一個就是把他拍的自傳影片《北漂,崛起之路》,送進電影節,並且拿下大獎。

另一個,就是把公司目前正在進行的三部影片,特別是公司自己投資的其中兩部影片,推上一把,爭取獲得成功。

在電影節拿大獎,這可不容易,靠的是實力,為此李想還是決定先聘請幾個業內的專業人士進行評估。

於是,李想召開了評估會,專家有黃石老師,還有北影、北廣的一些業內的專業老師。

評估會的評價都比較好,認為這部片子雖然投資少,但是故事性十分強,有很強的的感染力。

各位專家老師都認為可以到電影節衝刺一把,一不做二不休,李想趕緊安排人查找各種電影節,包括國內的,也包括國外的。

衝刺電影節這件事情,暫時就可以告一段落了,隻能靜候佳音了。

而後,李想著手第二件事情,對公司目前進行的幾個影片重點抓了一下。

李想首先想到的就是對這三部影片進行審視,看看哪部電影最有潛力,然後進行重點培養,推介。

最後,李想確定了將其中的一個名叫《大江大河向東流》這部片子確定為重點培養的片子。

李想認為,這部片子故事性非常強,而且片子剛剛準備拍攝,後期調整的餘地比較大。

有了這樣的認識,李想做出了一個新決定,大幅增加這部重點影片的投資,縮減一部影片的投資。

並且,李想打算把公司的優秀演員盡量集中到這部影片裏。

對於李想的這個大膽的決定,公司中層都很吃驚。

李健生也表示這個有點冒險,如果不成功,公司將損失大量的投資,這個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在李想看來這就是背水一戰,必須成功,不能失敗。

這是集中公司資源來的一次,攻堅戰,隻是這個攻堅戰,有點冒險。

李想給李健生立下了軍令狀,如果失敗,向公司辭職,並且賠償這次損失的部分資金,顯然李想拿出了家底在做這個賭博。

幾乎每天,李想都要到片場看影片的拍攝,不是走馬觀花的看一看,而是仔細看每一個鏡頭,觀察演員的每一個行為,力求達到一個完美的效果。

由於比原先的投資增加了一倍,在畫麵和特技方麵就有個更多的投資,整個畫麵也更加的震撼。

李想有時候和劇組一整天都呆在一起,和導演談戲,和編劇溝通劇本,和演員切磋動作表情。

在理想的心目中,他想拍出的是熱播劇《琅琊銘》《秦漢爭霸》等的效果。

從這些影片,李想看出了所謂年代劇的廣闊市場,他覺得要想贏得市場,就必須能夠以年代的酒瓶,裝下現在年輕人的時尚審美和理念。

而且,還有一個關鍵的方麵,可以說是技術方麵的,對場景的高度還原,對人物的細膩表演和深刻的刻畫。

無論是服裝,道具和攝影技術,還是對白配樂,都能夠精益求精,刻意追求極致。

這些都和近年來故事情節簡單乏味,人物場景設置粗製濫造的年代劇決然不同。

在和許多編劇、導演的交流的過程中,大家都是這麼認為的,認為目前的突破點就是這方麵。

李想把自己所有對影視劇的理解,都放在了這部片子中。

他用極度負責任的態度,以對觀眾尊重的態度,來認真做著這部電視劇。

比如,他們對主演的發型進行了重新設計,讓他更適合主演的身份,突出主演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