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質量驗證,摻入砂子的坩堝要牢固些,不過還達不到想要的效果。有可能是三種料的比例不對,也可能是窯內溫度的問題。
經過幾次重新配料製作和燒製過程的調整,我們終於燒出了想要的坩堝。接著又燒製了陶棒、長柄陶勺等工具。
熔鐵高爐不用建的和陶窯一樣大,重要的是能夠保溫,提升爐內溫度就可以。所以高爐的爐壁特別厚實,為了能讓坩堝在窯內平穩放置,還專門燒製了一個放置坩堝的石墨架。
高爐留一個取坩堝時可拆卸的口和燃料進口就可以,煙囪貼著爐壁建造,可以讓火溫多在爐裏停留幾秒鍾。
單憑自燃的炭火是不足以讓鐵礦融化的,我得在做個風箱出來。風箱直接采用近代農民使用的風扇車做法,為保證嚴實行,風箱和扇葉有用獸皮包裹。
扇葉的承軸和搖柄是用硬木碳化製成,使用時塗抹油脂就可以減少阻力,增加耐久性。
風扇出風口用陶管連接,接頭用獸皮封住,保證人力製造出來的風全部吹入高爐火塘。
煉鐵作業肯定要麵臨超高的溫度,所以工作人員配備防熱裝備是必要的。防具有麵罩,衣服、褲子和手套。單獨用這些是不夠的,獸皮被烤熱後就失去防護意義了,所以得先製作一套騰甲。
藤甲不用編製的太密,能夠將獸皮和工匠的皮膚隔開就行。手上就不用藤甲了,不方便操作。
在製作這些冶煉需要的用具時,我讓祁羽帶人回環山,將這裏所有人的妻小都接過來,當然沒成親的就不需要了。煉鐵將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除非意外情況,要不然這些族人將在這裏呆很長時間,我不想他們思家而分心工作。
整個準備過程一直延續到夏曆七年十二月初,白木的水牛隊已經來反三趟。現在煉鐵工作終於可以開始了,而這裏的族人想回去過年是不可能了,如果能在大年三十前煉出鐵來,那將是最好的慶祝方式。
木炭已經準備了很多,斟土將篩選出來的鐵砂礦拿到水裏洗淨後放入坩堝之中,另外還摻入了少量石灰和木炭粉。石灰是溶劑,可以去除鐵水裏麵的雜質,木炭可以降低鐵礦的熔點。
第一次熔煉,我先用小號的坩堝進行試驗。為了避免高爐內溫度聚升,導致坩堝爆裂,點火後我沒有立即使用風箱送風。過了二十幾分鍾後,感覺溫度差不多了,我才讓人開始用風箱送風。
經過一小時的工作,我打開一小口,查看爐內情況。坩堝裏豆子大的鐵砂個個通紅,但還沒有融化的跡象,估計是溫度不夠的結果。
半小時後我又看了一次,情況依然如此。我不得想是哪裏出了問題,這時爐內的溫度應該上千度才對,我看見工匠們利用陶鏟送炭時,木炭還沒落入火中就開始燃燒了。
這時我突然想到,會不會是風箱還沒送風時,坩堝裏麵的木炭就已經燒成灰燼,導致木炭不能起到降低熔點的效果。
想到這我立即拿來一些木炭碾細,用陶勺遞入坩堝中攪拌,後來想想直接用幹淨的木棍去攪拌不就可以了麼,木棍會被直接碳化在坩堝裏。
放入木炭後,眾人又努力工作了半小時。我再次打開高爐坩堝口的門,看見鐵礦已經融化了。我興奮的大叫,引來族人圍觀。準備澆鑄時才發現,模具都還沒做出來呢。我得立即做個模具出來,第一件鐵器該做什麼呢?
模具得用黏土製作,而且必須是幹的,最好是燒製成套的模。我在著急的思考著該做個什麼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