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地區間經過半個多月的討價還價,終於達成了一致,簽寫了一大疊的文書,所有的貨物從天梁府出口,然後沿歎息森林邊緣繞過青州府,再越過天庭山山峽進入望明國,望明國同意在進入邊境後隻收一次稅賦,領取繳稅驗牌,沿途憑牌過關再不收稅,望明國商人則按鳳林三府商人待遇同處。
談判成功,兩大皆歡,望明國使團已開始收拾行理打算回國複命。朱熙在臨行之前前去拜訪趙嶽,他對治世之道實在是上心,這段時間談判事繁,抽不出時間來,現在要回國了,無論如何要親自向趙嶽討教一番的。
“王爺殿下,這半個月來承蒙厚顧,在下感激不盡,明天在下攜同僚歸國,在歸國之前,在下有事請教王爺。”朱熙恭敬地向趙嶽致謝。
“朱先生,貴我兩地全麵通商,利大於弊,兩地多有好處,但不知還有什麼事要問,本王必定知無不言。”趙嶽笑道。
“謝王爺,在下想問的是王爺是如何治理貴三府的,下官十來年前未致仕時遊曆各國,曾路過鳳林城,當年的鳳林城破敗不堪,百姓家無餘糧,豪強橫行欺淩士民;如今重遊舊地,誰想到已是另一番景氣,百姓安居樂業,百業興旺,街頭連個遊手好玩之人都見不到了,這幾天曾暗中啄摸,但在下實在愚鈍不能明白其中道理,請問這其中可有什麼訣巧沒有?萬望王爺指教。”朱熙萬分景仰的問道。
“朱先生必定是忠國憂民的國士,心懷坦蕩,趙嶽敬之。本王也不敢說有什麼治世大才,現在也隻是在摸索之中,隻得一點成績實在是不足稱道,既然朱先生相問,本王願與先生探討一番。”
“謝王爺大量。”朱熙一聽,喜形與色,起身就向趙嶽行大禮,這半個月一直想不明白的事情,終於可以從趙嶽的口中得到解答了。
“朱先生別客氣,我們邊喝茶邊聊,你有問題盡管問。”趙嶽阻止朱熙的大禮。
“那抑商重商之舉在下已經明了,現在想知道王爺是如何解決百姓的豐衣足食問題?”朱熙問出了第一個問題。
“百姓真要豐衣足食,本王治下隻是剛剛起步,最少還需要二年的時間百姓才能真正的吃飽。解決這個問題,必需要讓百姓人人都有田地可種,少收他們賦稅,本王治下這點做得比效沏底,跟貴國可是大大的不同。”
“王爺請說不同在何處?”
“俗話說天下為公,這河山並不是屬於哪一人哪一家的,而是屬於國家屬於當地的百姓的,前幾年鳳林城的土地都霸占在幾家豪門大戶手中,本王把所有的地產都收歸國有,國家做唯一的大地主,以村為基礎,把水旱耕地相互搭配,按人丁抽簽均分,因為每家人丁有增長缺少,所以每滿三年再抽簽重分一次土地,百姓隻擁有耕種權而無買賣權,杜絕耕地再次被大戶兼並,這隻是耕地,另外還有山地森林不在分配之例,百姓都需要柴薪生火做飯,為了保護森林資源,隻允許砍伐雜柴,不允許砍伐樹木,百姓修建房子需用木材,需到鄉老處備案。”
“王爺這個土地政策與各國大大的同,國家做唯一的大地主,這個不失為好辦法啊,確實解決了土地兼並的問題。”
“這個辦法要在貴國實行,恐怕是難度甚大啊,想那時本王收這一府的土地,都花了很大的心思,完全是投下了大把的銀子才收回來的。”
“請王爺再說說這吏治,如何才做到吏治清明。”
“吏治的問題就比效簡單,象本王治下,人分四個等級,有罪的人叫罪民,一般的百姓就是平民,有功的當官的那就是功民,另外就是爵民。想要吏治清明,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讓百姓去監督他。”
“王爺請細解。”朱熙大感興趣。
“常說千裏為官隻為財,初入仕途的人開始幾年還能想著為民謀福,但在官場久了,什麼毛病都同出來了,所以曆朝曆代,都是敗壞在吏治上,本王對官吏很是重視,先想問一下朱先生,朱先生在朝年俸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