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三章 屠營(上)(2 / 3)

當初劉萼向蕭鐵奴獻媚,其中一個條件就是獻出雲中的城防(包括物資消息與願意投誠的軍政要員名單),城內劉萼一派因劉萼在京城失勢,也都眼巴巴地等著,希望蕭鐵奴攻破太原,那他們就可以起事響應,但沒想到太原的仗還沒打響,城外竟然就已經傳來蕭字旗的信號!這些人喜出望外之餘又不禁對這位蕭大元帥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連夜打開西北城門,放蕭字旗入內,此時忠於朝廷的官員猶在夢中。

蕭鐵奴入城之後馬上裹挾了城內守軍,控製諸門防務,以投誠者之首腦主政,當晚雲中城內馬蹄亂響,普通民眾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家家關緊了門通夜無眠,第二日有大膽的出來一看,望見城頭上插著蕭字旗才知道蕭大元帥來了,口耳相告,滿城俱驚。幸好蕭鐵奴入城後心情奇佳,雲中又有充足的物資,無須對民眾進行騷擾。又因蕭鐵奴本來就是大漢第一元帥,他和中樞的糾紛下層百姓也鬧不清楚,所以那些頑抗的官員被撤職捉拿以後,雲中城內便顯得一片平靜,軍民之間竟沒發生半起衝突。

從大同府再往西,就是人口較為稠密、據點星羅棋布的地區了,所以雲中一下,蕭鐵奴的奇襲便告一段落,蕭字旗號正式現身。蕭鐵奴占據雲中當晚便兼並了城中兵馬,跟著簽發大元帥帥令,號召雲中地區、漠南地區、京畿地區響應自己的勤王行動。消息傳出朝野震動,大同府境內所有州縣在當天便全數宣布支持蕭元帥,跟著蔚州、代州、豐州、雲內乃至奉聖州、真定府的部分軍、縣也紛紛歸附,漠南地區也有胡漢部落響應南下,短短數日之中,蕭鐵奴便控製了以雲中城為中心的方圓二百裏內大部分州縣,半個月內便整編了六萬大軍,民兵被征集者不計其數。

京師眾宰執聞訊心膽俱裂,當他們以為蕭字旗還在汾河河穀時就已經惴惴不安,何況現在蕭鐵奴忽然出現在雲中!那個將蕭字旗圍困在河東的戰略登時變成廢物!從太原延展到整個太行山的主要防線也成了外圍!雖然石康還在居庸關,西山和京城的大軍加起來也還有近十萬人,但在信心層麵上,石康這個名字怎麼可能和蕭鐵奴這個名字相提並論呢?在蕭字旗號前麵,幾萬大軍根本沒法給人帶來安全感!

蕭鐵奴在戰術層麵上的勝利一舉扭轉了他在戰略上甚至政略上的劣勢!之前整個大漢大部分人還是傾向於和楊應麒合作,但政治是最為現實的東西,如果蕭大元帥占據了京師,控製了整個中樞的話,那他就成為勝利者,在勝利者與道義之間,人們通常都會更傾向於與勝利者合作,而不是恪守道義!何況楊應麒是否道義,此刻還難說呢!

阿魯蠻自然也深深了解這一點,所以他聽到蕭鐵奴占據雲中的消息便急急忙忙領兵北上,鉤室勸他慎重,認為蕭鐵奴占據雲中以後己方對蕭字旗就由原來的包圍夾擊變成了被包圍夾擊,但居庸關有石康,任得敬在河北隨時可以擁軍北上,京城之防務按理來說應該還可以扛住蕭字旗的攻擊,一旦蕭字旗進軍不順,那它也將麵臨被京城守軍、太原守軍以及即將南下的楊開遠三麵夾擊的危險,所以鉤室認為應該先看清楚蕭字旗的動向再說,以防北援途中遭遇埋伏!

但阿魯蠻卻沒有聽鉤室的勸告,他不是執拗,他是覺得冒不起這個險!蕭鐵奴在雲中有多少兵馬這時他還不知道,石康能否抵擋住蕭鐵奴他更不知道,如果居庸關一線失守,京城的守軍還有勇氣抵擋蕭字旗麼?任得敬還會繼續聽命於楊應麒麼?這一場戰爭可不是能夠單純計算雙方戰力就能推出勝負的!政治上的變數太多了!蕭鐵奴也許根本就打不下居庸關,但也可能他旗號一到,連打都不用打就有人開城迎接了!

華元一六九一年,冬,大漢元帥阿魯蠻冒著寒風率軍北上,在應州與代州之間遭到蕭字旗的伏擊,傷亡殆盡。他在混亂中大笑,笑自己終究是選錯了,原來蕭鐵奴畢竟沒有直犯中樞,蕭字旗攻占雲中後的下一個目的原來是他阿魯蠻!

“哈哈哈……六奴兒!你好樣的!五哥算服了你了!”

風雪與戰火之中,這位打了敗仗的元帥放聲大笑。已經取得勝利的蕭字旗兵將團團圍攏,數百人齊聲叫道:“六將軍有令,請五將軍到雲中一聚!共享富貴太平!”

“共享富貴太平?”

阿魯蠻不懷疑蕭鐵奴有這個誠意,不過他卻覺得自己沒臉去享受這個富貴太平。他朝東麵望去,那裏有一條已經被荒草掩蓋了的小路——當初他們被大宋拒絕入境後北遁走的就是這條小路。楊應麒北遊故道,卻是先到死穀之後便直接出長城舊址,並沒有再到雄州然後走一走這條故道。

這條故道,此刻除了阿魯蠻之外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

“可惜了……”阿魯蠻忽然覺得當初領兵西來的時候,該去看看那條小路才對,當時沒有去看是因為軍情緊急,他沒這個時間,而現在,他也沒這個時間了。

當蕭鐵奴趕到戰場的時候,阿魯蠻依然屹立在那裏,不過他脖子上的血痕已經被雪花凍住了。蕭鐵奴大哭著跪下了,周圍萬餘將士也都跟著跪下了。胡馬彎刀送了狼牙棒最後一程,再接下來從雲中到太原的戰事就再無懸念了。留守太原的鉤室擔心被蕭字旗前後夾擊圍殲,率領大軍走平定,由井陘進入河北平原,會合了任得敬,進入京師最後一個防守圈中。種去病隨即率領蕭字旗主力接收了太原,跟著北上與蕭鐵奴會師。會師當日,楊開遠進駐居庸關全麵主持京畿防務的消息也隨之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