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點頭道:“不錯。後世出了聖人大禹,取四海金銅鑄神州九鼎。更重要的是,天降神鐵,被大禹尋得,鑄成了玄天鼎。怕是大禹自己也沒有料到,他一時私心之舉,竟然無形中拯救了日後的天下。”
“私心?”徐市一臉愕然,“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治水的聖人。他鑄造神鼎安定神州,是為黎民做的大大的好事。怎麼說他是出於私心呢?”
“聖人也是人,當然也會有私心。當然也不能全怪大禹。在他之前,每一任天子漸漸衰老故去之前,就會出現一位新聖人,身具天子之氣。天降祥瑞,龍鳳來朝,新聖人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繼承天子之位。伏羲之後出神農,神農之後出黃帝,及至後來的堯、舜等等,都是這樣上承天命,駕禦萬民。但是到了大禹之時,新聖人卻遲遲沒有出現。雖然部族首領們都推舉他的助手伯益來繼承。但是伯益身上沒有天子之氣。大禹的兒子啟此時已漸漸長大,大禹就起了傳位於子的念頭。”
“其時四海水患都已治畢,汪洋大澤中的金銅已經可以采取。又恰逢天降神鐵,大禹萬事具備,隻要再獲得西昆侖眾仙的允許,就可以鑄造鎮壓九州,會聚天子之氣的神鼎,讓啟擁有九五至尊的命格,掌控天下。”
“大禹是天命所歸,治水之時,仙人們都要聽他的號令,盡力襄助。加上他有大功德於天下,新聖人又未曾出現。因此對於西昆侖默許了他鑄神鼎替兒子改變命格的做法。但是與他做了一個約定。神州九鼎由帝王掌管,神鐵煉出玄天鼎要由西昆侖保管。互相不得幹涉。這樣在位的帝王行善政也就罷了。若是倒行逆施,天怒人怨之時,就可以用玄天鼎化去他的天子之氣,由天下諸侯重新爭奪九鼎,另立新主。”
“原來如此!”徐市今日所聞,實在顛覆了以往的認知。不由喃喃道:“群雄逐鹿,紛爭不已的天下,諸侯為之拚得頭破血流,原來是早就決定了歸屬。世事無常,那麼這天下蒼生,忙忙碌碌,卻又為得哪般!”
太公點了點頭,苦笑道:“我接掌昆侖後知曉這些秘辛時,也是這般想法。直到看懂伏羲所留的典籍之後,我才明白,天人感應,因果循環,互為交替。天地元氣紊亂,所以才遲遲沒有出現身具天子氣的新聖人。天地元氣紊亂,所以虛無的九天卻降下了神鐵。但是天降神鐵,使凡人有了自己設法成為天子的可能。凡人鑄造的神鼎又可以挽救天地元氣紊亂而瀕於滅絕的天下。冥冥之中,一切早有定數。但人力可倚,與天數呼應,也是這因果交替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我與通天師兄看過伏羲秘卷之後,又閉關三年的時間,終於創出了一套法訣,就叫做封……這個……無名神訣。將神州九鼎與玄天鼎布成陣勢,催動運轉,配合無名神訣,就可以重新疏導天地元氣,使萬物重新遵循固定的運行軌跡。這時候紂王當政,天災四起,妖物橫行,民不聊生。我們在這樣的緊要關頭尋得了拯救天下的方法,當真是欣喜若狂。”
太公講到此處,臉上不禁漾出微微笑意。想是又憶起當日大功搞成的喜悅。但是隨即,就被一絲難以察覺的痛苦掩蓋。
“哪知我們出關之日,就是反目之時。你知道天生萬物,有了靈性,都可以走上修煉之途。草木禽獸,修煉成仙者,雖然遠比不少人類成仙的數量,在我昆侖門中,卻也有不少。通天師兄在其中道行最高,統領門中異物仙人,號稱截教。我身居掌門,但平日並不幹預截教事物,隻管束其餘人類仙人,被人稱為闡教。昆侖的法統,本來是兩派弟子一視同仁,並無高低貴賤之分。但是我與師兄閉關十年,門人缺了管束,多有摩擦。尋仇鬥法,愈演愈烈。到我們出關之時,兩派各有損傷,竟已成了勢同水火,不死不休的態勢。”
“本來以我二人的威望,可以將事情彈壓下去。兩派弟子慢慢安撫,未嚐沒有融洽起來的可能。沒想到通天師兄借口我袒護門下弟子,處事不公。竟領著一幹截教門人,反出了昆侖。更違反當初與我的約定,站在早已喪失民心的紂王一邊,與我們原本決定要扶持的西歧諸侯作對。”
“其實我後來回想,師兄心有不滿,已不是一日兩日。從師父傳位給我開始,他便認為師父因他是異物修仙,歧視於他。對於伏羲秘卷,也是頗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但是我以為隻是道法上的分歧,並沒有往別處多想。他卻早存了異心。門下弟子的爭執隻是借口,他真正的目的是擁有紂王手裏的神州九鼎和我手裏的玄天鼎,單獨按他的想法來布陣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