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之中番將趙延朗和趙延壽二位兄弟正與晉將張英和李穀,四將之間正打鬥之間,忽然,憑空掛起了一陣大風,大風斜斜的直吹入到了契丹大軍而去,把契丹大軍的軍旗號竟然給吹倒了,一時之間這陣怪風既然將晉遼兩軍兵士,將眾軍吹的不能開眼,番將趙延壽於是乘風勢殺來。
晉軍大將李穀一時看不清方向,慌亂之間撥馬而走,卻不料馬失前蹄,眼看就要被番將趙延朗給捉住了,卻不料被晉將張英給救了下來。就這麼一耽誤的功夫,李穀撒開腳丫子便玩了命的向著自己大軍狂奔,結果逃的了一命。李穀是活下來了一條殘命,可是搭救於他的張英可就沒有李穀他這麼幸運了,張英在回身搭救了李穀一命之後,便被番將趙延朗和趙延壽二兄弟給夾在了中間,趙延壽抽冷子的功夫一鞭便打死張英,杜威眼見得張英已然斃命,便趕忙趁著大風吹的契丹大軍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攻勢的瞬間,便趕忙鳴金收兵,自領著大軍敗退回到了濟陽城中,契丹國主耶律德光見狀便也自行收拾大軍退回到了自己的軍營裏麵去了。
後來晉遼雙方便在這濟陽城外僵持了下來,後來在太原節度使劉知遠揮師北上的時候,契丹國主耶律德光恐自己國土有失便在這濟陽城外撤回了大軍。由此契丹國主耶律德光第一次出征晉國便已失敗告終啦!
就在晉朝與契丹大軍進行著第一次抵抗的與此同時,南方的割據政權們的鬥爭,進行的也是如火如荼,好不熱鬧,接下來咱們就詳細的說一說,五代十國中的十國間的戰爭。
話說,唐末天下大亂,藩鎮割據。其中,楊吳是江南較有實力的藩鎮之一。吳國在楊隆演嗣位後,政治混亂,人心不穩。大將徐溫通過權力鬥爭逐漸獨掌吳國大權。海州人徐知誥,少孤流落,後來被徐溫收為養子,並且借助徐溫的勢力掌握了吳國的政柄。徐知誥一方麵對楊氏舊臣竭力懷柔,“高位重爵,推與宿舊”;另一方麵則積極扶持自己的勢力。大力招徠、獎拔北來士人。南唐政權中著名的北方人士如韓熙載、常夢錫、馬仁裕、王彥鑄、高越、高遠、江文蔚等,都於此時聚集起來。其次,江南一帶的著名人士如宋齊丘、陳覺、查文徽、馮延巳、馮延魯、邊鎬、遊簡言、何敬塗等,都是此時由徐知誥一手扶植起來。經過20年苦心經營,徐知誥不僅大大緩和了楊氏舊臣的敵對情緒,而且拉攏起支持他的北方人與江南人兩大勢力,所謂“羽翼大成,伸佐彌眾”。終於在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誥廢黜吳帝楊溥,登上皇位,國號大齊,年號昪元。“上下順從,人無異意”,“國中夷然無易姓之戚”。次年,徐知誥改姓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於是,在亂世之中,以繼承唐祚為己任、求天下一統的南唐國走上了中國曆史的舞台。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烈祖李昪駕崩,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改名李璟(公元916~961),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李璟當政之後,南唐政權與中原政權的衝突加劇。於此同時,李璟的南唐政權也與同為十國之一的吳越政權關係也迅速惡化。這一時期中,兩國戰禍頻起,而吳越的軍事行動往往與中原政權互相呼應。為了對付吳越,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南唐李璟乘閩國內亂之機出兵占據建(今福建建甌)、汀(今福建長汀)、漳(今屬福建)三州,欲求滅亡閩國,一舉俘閩王延政。形成了對吳越三麵包圍的形勢。而吳越也乘勢出兵與南唐爭奪閩國之地,並奪得福州。
卻說此時的閩主王延政,為了自保不至於落得成為南唐政權的階下囚,便率兵與南唐政權相拒,一時之間誰也打敗不了誰,竟然打成了一個不分勝負的局麵。此時,南唐安撫使查文徽,屢請益兵前來相助自己破敵,南唐主李璟聽的查文徽的求援告書之後,便趕忙另派都虞侯何敬洙為建州行營招討使,將軍祖全恩為應援使,姚鳳為都監三將共同率領軍兵數千前來相攻建州,待的到了閩境之後,何敬洙便將大軍屯紮之地由崇安進屯到了赤嶺地區。閩主王延政聽的探馬對自己報告了這一個消息之後,便也趕忙派遣仆射楊思恭為帥攜帶著統軍使陳望,共同率領閩粵聯兵一萬餘人,前往赤嶺地區抵禦南唐兵馬,楊思恭到的赤嶺之後,將自己部下萬數餘兵馬望列柵水南沿岸駐紮,一連旬月餘都不曾令軍士們前去交戰,隻求以自己占據著的天時地利人和為根基拖死南唐軍兵,使得南唐軍兵知難而退!一時之間楊思恭的計策還真給得逞啦!南唐人由於不了解閩粵聯軍的動向和實際情況,便也輕易之間不敢貿然進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