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重威率領著自己部下軍卒盡數投降於遼國,又引領著胡虜前來進攻晉國還將晉國給亡了國,真是死罪難逃;更何況這個杜重威是一個複叛複靡常,負惡益甚,不殺果胡為者?
再看這個侯益、趙匡讚二人,他們兩個人可是想起了一會兒背叛漢庭,一會兒又臣服於漢庭的主。侯益和趙匡讚二人之所以敢這麼做,亦無非就是在藐視漢威,欺負漢庭死了漢主劉知遠,新皇劉承佑登基根基未穩的緣故罷了!這根本就是將侍奉漢庭當同兒戲罷了。
恰逢漢主劉知遠突然駕崩,新皇劉承佑初登皇位,又恰好在這個節骨眼上發生了以宰相蘇逢吉為首的顧命四大臣等人捏造聲稱漢主劉知的遺詔,命他們等人誘捕誅殺杜重威。更可笑的是宰相蘇逢吉等人所頒布的遺詔詔文,實實的就是無端架誣,不足為杜重威定罪的。
誠然杜重威所犯下的罪是該定罪砍頭的,可是宰相蘇逢吉等人急於殺掉杜重威,卻弄成了罪可殺而殺非其道。說句大白話就是宰相蘇逢吉等四大顧命四大臣這件事辦的不好,辦的人心惶惶,猶之失刑也。
前過寬,後過暴,何怪三叛之又複連兵乎。由此,趙思館和常彥卿等人為了自己的小太蔚趙匡讚,所幹出的強行霸占長安城也就不足為奇啦!
卻說身在鳳翔的王景崇給朝廷上表暗諷鳳翔當地的吏民為官甚是不清廉,想要代求節鉞。漢庭新主劉承佑,看到了王景崇的奏折之後,隨即便召集在朝的文武大臣們齊聚大殿,與群臣會議,可是怎奈的這些個大臣們都收受了侯益的賄賂,於是大臣們便紛紛一致口供的汙蔑這是王景崇的詭計,於是漢主劉承佑便不肯答應王景崇的請求。
同時,還頒布聖旨,別徙邠州節度使王守恩,為永興節度使,陝州節度使趙暉,為鳳翔節度使,調王景崇為邠州留後,令其立即趕赴邠州鎮守。
王景崇前一秒還在幻想著自己成為鳳翔的一把手,卻不料得下一秒自己就被兜頭澆下了一盆涼水,被貶到了邠州做留後。王景崇怎麼會甘心去做邠州的留後呢,於是王景崇便遷延觀望,不肯遽行。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又突出來了一個叛臣,竟勾通永興、鳳翔兩鎮,謀據中原。這人為誰?這個人,就是河中節度使李守貞。
李守貞反叛之後,也就成為了三叛之首,這三叛是哪三叛呢?杜重威據鄴城投降遼國,趙思館常彥卿奪據長安城,李守貞據河中自立為王,公然反叛漢庭。李守貞既然作為三叛之首,那就不得不特提一筆了。
李守貞與杜重威本是故交,杜重威被顧命四大臣平白無故的誅死之後,李守貞也未免兔死狐悲。
李守貞平日裏,時常在心中默思漢室新造,嗣君才立,朝中執政,統統都是後進之輩,沒有一個可與自己可比擬的。與其坐以待斃還不若自己此時乘時圖變,說不定還可以轉禍為福。想到了這一點之後,李守貞便遂潛納亡命,暗養死士,治城塹,繕甲兵,晝夜不息。
李守貞部下參軍趙修己,還是一個頗通術數的人才。於是,李守貞便時常召他前來與自己密議起事的事情,趙修己每每都是以時命不可妄動為由,再三勸阻李守貞想要舉事的想法。李守貞每每也都是半信半疑。
後來在趙修己辭職歸田之後,這一日,忽然有一個雲遊僧人,來到了河中李守貞的節度使府邸,入謁拜見李守貞,見到了李守貞之後便對著李守貞托言說自己是望氣而來,說李守貞才是真命天子。
李守貞本就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主,心裏早就有了做皇帝的想法,當聽的這個雲遊僧人的話之後,李守貞心中頓時大喜,立即便尊這個僧人作為自己的國師,日夜思考著如何對漢庭發難,日夜思考著如何給漢庭新主劉承佑送上一份天大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