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崧的人物生平事跡也很是豐富多彩,下麵咱們就再接著上文未曾寫完的五朝臣李崧的詳解,接下來就再分段詳細的給各位看官解釋解釋,詳細的介紹一下:
後晉,天福七年(942年),齊王石重貴繼位,是為晉少帝,任命桑維翰為樞密使,並讓李崧兼任三司使。不久,李崧接替桑維翰,出任樞密使,與馮玉一同執掌朝政。開運三年(946年),契丹南伐後晉。降將趙延壽詐稱有意回歸中原,以此引誘晉軍。李崧深信不疑,並將兵權交付杜重威,結果導致晉軍大敗,後晉滅亡。
投奔後漢
天福十二年(94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進入晉都汴梁,因趙延壽、張礪多次稱讚李崧的才能,任命李崧為太子太師、樞密使。他在撤回契丹時,又命李崧隨行。四月,耶律德光病逝於欒城殺胡林,李崧等後晉降臣都被留在鎮州。而這時,後晉大將劉知遠早已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是為後漢高祖。
同年秋季,後漢軍收複鎮州,契丹守將麻荅棄城而逃,李崧與馮道、和凝等十幾位降臣得以返回中原。李崧歸順後漢,被授為太子太傅。當時很多朝臣都在後漢高祖麵前進言,稱李崧深受契丹器重。李崧此前曾因盛讚杜重威,與漢高祖結怨,因而心懷憂慮。他對後漢權臣謙恭迎合,不敢稍有拂逆。
此前,漢高祖收複汴梁,曾將李崧的宅第賜予蘇逢吉。李崧埋在宅中的金寶器物以及洛陽別業都被蘇逢吉所得。李崧歸漢後,將兩京房契獻給蘇逢吉,引起蘇逢吉不滿。李崧之弟李嶼、李鳷好酒無知,與蘇家子弟飲宴時口出怨言,認為蘇逢吉奪取自家房產,蘇逢吉更加不悅。李崧憂懼不已,在家稱病不出。
蒙冤遇害
乾祐元年(948年),漢高祖病逝,後漢隱帝繼位,李守貞等三位節度使起兵反叛。當時,李嶼因家仆葛延遇藏匿錢財,對他加以笞責,並進行追討。葛延遇夜宿在蘇逢吉部曲李澄家中,並與李澄一同謀劃,誣告李崧謀反。蘇逢吉得知,命將李崧送交侍衛獄。李嶼在獄中屈招道:“我與兄弟李崧、李鳷、外甥王凝以及家僮二十人,打算在皇帝下葬時縱火焚燒京城。我們還曾派人帶蠟丸密書到河中城,勾結李守貞,並招引契丹兵。”同年十一月,李崧被族滅,暴屍街頭,而葛延遇則被重賞,時人無不稱怨。
後周建立後,翰林學士徐台符請求誅殺誣告李崧的葛延遇、李澄。宰相馮道認為葛延遇二人屢經赦免,不肯答應。樞密使王峻聞知,對徐台符的義氣非常讚許,便奏稟周太祖,將葛延遇、李澄誅殺。後來,周世宗又問:“都說李崧曾以蠟彈書勾結契丹,是真的嗎?”宰相王溥答道:“李崧若有蠟彈書,會給別人看嗎?這都是蘇逢吉等人陷害他的。”周世宗又對李崧加以優贈。
軼事典故
後唐年間,唐明宗欲命重將出鎮太原,抵禦契丹。六軍副使石敬瑭因秦王李從榮多行不法,欲借機避禍,請求前往太原。樞密使範延光、趙延壽等人討論出鎮人選,久久不能決斷。唐明宗非常生氣,責備趙延壽等人。趙延壽惶急之下,欲推薦康義誠。李崧進言道:“太原乃國家北門,應選重臣為主帥,非石敬瑭不可。”趙延壽采納他的建議,推薦石敬瑭。石敬瑭得以出任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他私下派人向李崧致謝,並道:“為浮屠者,必合其尖。”希望李崧以後能繼續幫助自己。後人便用“浮圖七級,重在合尖”比喻辦成事情的關鍵在最後。
曆史上著名人物,對李崧的評價:
耶律德光:我破南朝,隻得李崧一人而已。
薛居正:李崧仕唐晉之兩朝,聳伊皋之重望,考其器業,無忝台衡。會多僻之朝,被參夷之戮,人之不幸,天亦難忱。
現代著名的蔡姓文學大家的評論是:⑴遭讒誣伏願拚生,死等鴻毛已太輕;同是身亡兼族滅,何如殉晉尚留名!⑵若夫三叛之亡,咎皆自取,而李崧族滅,不無冤誣。然試問誰與亡晉,誰與降遼,而得長享富貴耶?故蘇逢吉固不得殺崧。而崧之罪實無可逭;都下稱冤,其猶為一時之偏見也夫!
以上便是,有史可考的五朝(後堂、後晉、遼國、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元老級大臣李崧的詳細介紹。
那麼既然介紹完了五朝老臣李崧,咱們也就該接著說一說咱們的這位漢朝宰相蘇逢吉大人的下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