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書,咱們說到了郭威黃袍加身,搖身一變一下子就從一個窮小子轉變成了皇帝。隨後,郭威又率領著大軍從北方調頭南下,也不去抵禦北方入侵中原的遼國了。
身在京都汴梁的李太後又怎麼會不知道這個消息呢!
可是,在京城之中的大臣們多數都是郭威的心腹,或者就是與郭威交好,這些人都是些什麼人呢?這些個大臣們,可身份俱都不低,而且都是身居要位,你比如說:樞密使王峻,馬步軍都指揮使王殷,這兩個人可都是實打實的都本是郭威的心腹,王殷和王峻二人一聞澶州郭威發生了兵變的消息之後,劉從心中料定,他們就知道這個領兵出征的郭威必定會由北方調頭南還,自為天子的。
於是,樞密使王峻便當即派遣馬軍指揮使郭崇威北上,由馬軍指揮使郭崇威率領著精銳騎兵七百餘人,馳赴宋州。
可是,馬軍指揮使郭崇威率領著七百餘精銳騎兵由南向北,必定會引起人們的注意,這個時候樞密使王峻就給馬軍指揮使郭崇威出了一個主意,說是讓郭崇威逢人便說,自己奉了李太後的命令要讓自己率軍北上保護迎接即將接任皇位的徐州節度使劉贇。
那麼,樞密使王峻派出馬軍指揮使郭崇威北上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
其實,我在這裏不說,想必你們各位看官也都知道了。
馬軍指揮使郭崇威陽言往衛劉贇,陰實使圖劉贇。
至馬軍指揮使郭崇威帶領著七百精銳騎兵出發之後,樞密使王峻便與宰相竇貞固等人商議了起來,商議的目的,也很簡單,那就是要一起尋著個機會,好出城往迎即將自為天子的郭威。
竇貞固還有蘇蜈珪兩位宰相,本來就是庸懦得很的尋常人,更何況他們二位宰相手中又手無一絲一毫的兵權,又怎麼能夠與人家手握雄兵的郭威對壘呢?
就這樣,在明知雞蛋碰不過石頭的情況下,竇貞固還有蘇蜈珪二人變也就沒奈何的隻得承認了下去。
可巧就在這個時候,就在京都汴梁的朝廷裏麵的除了劉氏宗親之外的所有大臣們都達成共識,共同擁護郭威為天子的情況下,郭威又有人差到了汴梁,手持郭威親筆所書的奏折,奉箋給了李太後,郭威這一封奏折的意思很簡單,說白了也就是郭威他所統領著的諸路大軍為契丹雄兵所迫,迫不得已隻得班師南歸,同時他自己手下所統領著的軍士們一致擁戴郭威他自己,說徐州節度使劉贇不能夠在這個危難的時刻挑起這麼樣一份沉重的擔子,而他郭威自己又不能打擊了眾將士們的一片好心,所以也就黃袍加身啦!同時,郭威還給李太後表示,他郭威始終是劉氏子孫,是她李太後的臣子。他郭威作為一個臣子始終不能夠忘記了漢恩,願事漢宗廟,母事太後等語。
實際上,郭威的這一番作態,無非就是為了掩耳盜鈴罷了。
樞密使王峻等大臣們,一看,便立即將這封郭威親筆所寫的奏箋呈入給了李太後。
各位看官,你們想想看,李太後在接到了郭威寫給自己的這一封奏折之後,會是怎麼樣的一番姿態呢?
這個還用的著多說嗎?想李太後這麼一介女流,屢經巨變,除了隻有在宮中暗自哭泣的份上,哪裏還有的一些兒其他的計策呢?
迫不得已之下,李太後也就隻得答應了郭威,同意讓郭威率領著大軍進城。
李太後她不答應,也沒有辦法啊!
其實,也不待李太後答應,宰相竇貞固、蘇禹珪等人便已經與樞密使王峻、馬步軍指揮使王殷等人,一同帶領著隨從出至七裏店,前來迎接郭威來了。
等到了郭威來到了七裏店,來到了宰相竇貞固和蘇蜈珪,樞密使王峻,馬步軍指揮使王殷等人的身前的時候,樞密使王峻便下令,命令下人立即在道路兩旁傴僂鳴恭,趨蹌表敬。
真是,可恨可歎啊!
郭威見狀,心知這些個人能夠來到這個七裏店迎接自己,那便是李太後接到了自己的奏折,同時也答應了自己奏折上所提的要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