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就是《閫外春秋》。
《閫外春秋》是由李筌所著。
李筌,是道教著名的思想理論家,政治軍事理論家,隱士。號達觀子,唐隴西(今甘肅境內)人。少年時喜好神仙之道,曾經隱居於嵩山的少室山多年。唐玄宗開元(公元713—741)年間,任江陵節度副使、禦史中丞(一說為荊南節度判官,一說為荊南節度使、仙州刺使),杜光庭《神仙感遇傳》中謂筌“時為李林甫所排,位不大願意,入名山訪道,後不知其所也”。
李筌為唐代著名道士。號達觀子。隴西(今甘肅境內)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唐玄宗至肅宗時。早年好神仙之道,據傳“至嵩山虎口岩,得《黃帝陰符經》本經,素書朱漆軸,緘以玉匣,題雲:‘大魏真君元年(440)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抄讀數千遍,竟不曉其義理。因入秦,至驪山下,逢一老母,…與筌說《陰符》之義”。
唐肅宗時出仕,先為荊南節度副使(或荊南節度判官;一說江陵節度副使),後為鄧州刺史(或雲仙州刺史)。此後,“竟入名山訪道,後不知其所”。李筌認為天地萬物均為陰陽二氣所化生。“天圓地方,本乎陰陽。……夫天地不為萬物所有,萬物因天地而有之。陰陽不為萬物所生,萬物因陰陽而生之”。但他認為陰陽化生萬物也有其條件,人們可以利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強調人們必須“執天之道”,“奉天而行”,根據陰陽五行的“自然之理”行事。故又謂“陰陽既形,逆之則敗,順之則興”。但並不認為“自然之理”會自然而然的實現,更不能迷信鬼神的作用,必須依靠與發揮人的作用。
李筌在人事方麵也有他的獨到見解。除主張任賢使能、知人善任,且須“貴功賞勞”外;又將人才分為“通才”和“偏才”兩種。稱“英不能果敢,雄不能智謀”者為“偏才”;“能柔能剛,能翕能張,能英而有勇,能雄而有謀,圓而能轉,環而無端,智周乎萬物,而道濟於天下”者為“通才”。“通才”可為“大將軍”,為“人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當慎重加以選擇。又強調“任才之道”,要任其所長,各有所用:“計謀使智能之士;談說使辯說之士;離親間疏,使間諜之士;深入諸侯之境,使鄉導之士;建造五兵,使技巧之士;摧鋒捕虜,守危攻強,使猛毅之士;掩襲侵掠,使蹻捷之士;探報計期,使疾足之士;破堅陷剛,使巨力之士;誑愚惑癡,使技術之士。”指出“任才之道”乃事關國家存亡之大事,必須鄭重從事。國家“得其道而興,失其道而亡”。這些思想至今仍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
就這樣,在得到了這一本書之後,郭威那可是如獲至寶,這才下定決心折節讀書,得諳其中兵法。
後來,郭威又結識並娶了同裏女柴氏為妻,柴氏家頗殷實,聽得嫁奩,易錢資助了郭威,令郭威再出從軍,就這樣郭威才走依漢高祖麾下,積功發跡,這才有了後來郭威代漢為帝,自己也做了一把後周開國皇帝的癮。
郭威在做了皇帝之後,還下旨追尊高祖父郭璟為後周信祖,妣張氏為睿恭皇後;曾祖父郭湛為後周僖祖,妣申氏為明孝皇後;祖父郭蘊為後周義祖,妣韓氏為翼敬皇後;父親郭簡為後周慶祖,母王氏為章德皇後。夫人柴氏早卒,進冊為後,諡曰聖穆。繼室楊氏,也早病逝。再繼室為張氏,自郭威出鎮鄴都,留張氏居京師,為劉銖所殺。
與此同時一同被殺的家眷還有,郭威的兒子青哥、意哥,侄子守筠、奉超、定哥,孫子宜哥、喜哥、三哥,等人也同時被劉株給屠殺掉了。
周主顧念前情,追封繼室楊氏為淑妃,再繼室張氏為貴妃;兒子青哥賜名為侗,追贈太保;意哥賜名為信,追贈司空;守筠改名為願,追贈左領軍將軍;奉超贈左監門將軍;定哥賜名為遜,贈左千衛將軍;宜哥贈左驍衛大將軍,賜名為誼;喜哥贈武衛大將軍,賜名為誠;三哥贈左領衛大將軍,賜名為諴.家屬以外,進封故舊。
在這裏不得不說,人家郭威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那就是因為人家郭威是一個有情有義,重感情的熱血男兒。
郭威對自己的家屬有封賞,那麼跟著他的那些個有功之臣會不會有什麼封賞呢?咱們接下來,再給各位看官詳細的講解講解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