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險象環生顯智謀 五,公子識晏嬰(1 / 3)

“誰跑了?”

“大臣王湫今早叛逃到淶城去了。臨走時,殺了兩個家丁。”

“真是反了。淶城浮柔竟敢收留他。難道他們都不想活了?傳令太子,讓他停止打獵,趕快回宮議事!”

靈公身邊的一個太監得了令,前去給太子傳令去了。

靈公則站起身來,來回走動著,一副急不可耐、怒發衝冠的樣子。

一會兒,太子得令轉回來了,“父王,我還沒有打到獵物呢,你這麼著急讓我返回呢?”

靈公道:大臣王湫今天早上叛逃到淶城去了。你知道不知道呢?

哦!兒不知道啊。王湫真是吃了豹子膽了。明日父王就令我就帶兵出征,我要滅了淶城,活捉了王湫和浮柔,讓父王活剮了他倆。太子光義憤填膺地說道。

好樣的!父王就喜歡你這一點:勇武大膽,氣魄無畏!靈公誇讚太子道。

太子光說道:父王不必誇我,為國討賊、為朝滅敵是我太子的職責。

靈公喜道:太子我兒,父王相信你一定能討賊得勝,滅叛成功。好了,現在馬上回宮,召集文武大臣商議伐淶之計。

說畢,靈公和太子領著隨從下了山,乘輦急急回到了臨淄。

金鑾殿裏。齊王升殿,太子側立。底下文武大臣分班排列。

靈公坐在金椅上,左右望了望文臣與武將們,開口道:本王急召眾文武臣工前來殿上,是有要事商議。本來平安無事,不想朝中有大臣叛逃,恐他帶兵來襲。所以招來眾位,一起商議提前征伐之事。商議伐戰之前,還請諸位臣工看一下,今天哪個大臣沒有上朝來?

台下眾大臣一聽,紛紛睜大眼睛查看起到班同臣來。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文武大臣們的議論聲也隨之響了起來。

右卿高厚出班奏道:臣剛才查看了到班臣工,文武大臣中隻有王湫缺班。莫非是他叛逃了?

齊靈公道:正是王湫叛逃到了淶城。臨走時還殺死兩個家丁。本王決定派太子帶將領兵征討淶城。以追叛臣,以除後患。

高厚又出班奏道:大王派太子出征,微臣讚同。隻是何日出征,需擇吉日。

崔杼出列道:王國出兵,不止擇日,還需定計。有勇有謀,方能征戰有成。

田須無出武班奏道:臣建議,讓文班中晏弱輔助太子出征,以保征戰成功。

高厚道:臣也希望晏弱輔佐太子出征。也隻有晏弱最合適了。

晏弱出班道:既然文臣武將都有人對臣表示了信任,那臣義不容辭擔當此任。不過,大王是否同意臣來佐討呢?還請示下。

齊靈公說道:你晏家自從陳國來到我齊國入朝為官以來,忠心耿耿,廉潔奉公,一心為國。有目共睹,有心皆知。你晏弱輔佐太子,本王也認為合適無疑。至於何日出征,選派何將,還需商議。

太子光開口道:兒臣看好大將庚,就請父王準他隨我出征。

齊靈公發話道:本王同意大將庚隨太子征討淶城。

大將庚出列領令道:本將得令。本將定不負太子厚愛和眾望,兵伐淶城,馬到成功!

高厚又出列道:大王,為臣相信,帥為太子,文有晏弱,武有將庚,王湫叛賊必無自由可能,淶城之戰一定大勝有期。

靈公高興道:高卿吉言,甚合我意。但望太子借此吉言,兵伐淶城,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太子光應命道:此次出征關係到我齊國榮辱和安全大計,兒臣一定不負父王重托,不負眾臣厚望,用心謀戰,一定馬踏賊城、旗插敵方。請父王放心。

靈公道:但願如此。令太子擇了吉日,盡快出征。

太子光道:得令!

靈公宣布道:事已議定,退朝!

於是,金殿上下王臣武將等,紛紛離殿而去。

晏弱回到家中,晏嬰就問道:父親大人,大王急招你們入宮議事,有什麼重要事情呢?

晏弱道:原來是大臣王湫叛逃到淶城了。大王召集眾臣商議征討淶城之事。太子為帥,庚為大將,為父作參佐。為防叛臣領兵來襲,擇吉日盡快出征。這就是上朝議定結果。

哦!父親大人也要隨太子出征了。可見父親是文武全才啊。也可見齊王和太子對您的信任。晏嬰分析說道。

晏弱卻不無憂慮道:為父雖然深得大王和滿朝文武的信任,可信任就是重托,時間刻不容緩。聽說那淶城牆高壕深,且又有重兵把守。即使我方馬不停蹄、兵臨城下了,可又如何破敵攻城呢?這樣的堅城硬池,難道隻能強攻硬上嗎?眼看就要臨軍出征了,為父卻沒有成竹在胸的攻城妙計,所以深感憂心,恐負重望啊。

晏嬰聽了父親的話,卻並不附憂,反而勸說道:父親不必擔憂。兒雖不能隨父出征討逆,但可為國獻上一計,或可兵不血刃,助父親破城立功。

晏弱聽了兒子的話,不以為然道:兒啊,此乃征戰大事,不可隨意輕言,以致擾了為父攻城之思啊。

不料,晏嬰一本正經說道:父親大人,兒沒有在大事麵前輕言妄語。兒是明白的:這一仗關係到國體榮辱,關係到社稷安全。所以孩兒建議父王,征戰不能倉促,不打無準備之仗,也不打無把握之仗。父王明日上朝,應該建議大王:在臨近淶城的東陽之地,築一新城,派駐軍隊搬遷移民,這樣既可攻,又可守,還可阻擋來犯之敵的進攻。

嗬嗬,我兒原來不是輕言妄語,而是用心之言。你的建議很好,為父可以考慮,也準備明日上朝提請。嬰兒,除了這個,我軍又該如何攻打淶城呢?晏弱深感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