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求情(1 / 2)

相傳,涮羊肉的起源和忽必烈有關。有一次,忽必烈統兵南征,正在人困馬乏的時候,他想起了草原上的清燉羊肉。夥夫立刻宰羊割肉,恰在這時發現了敵情。夥夫急中生智,飛快地切下十幾片薄羊肉,放到沸水裏攪了幾下,待羊肉變色,便趕緊盛給忽必烈。忽必烈吃了之後,精神大振,疲憊為之一掃而空,也在隨後的戰鬥中大獲全勝。在慶功宴上,忽必烈專門點了這道羊肉片,並把它命名為涮羊肉。

這隻是一個傳說,關於涮羊肉的起源還有其他不同說法。但不管怎麼說,涮羊肉的出現也不會宋元時期。所以,相對於遍地火鍋店的後世,簡單的涮羊肉在這個年代絕對算得上是道新鮮菜。所以,賈午想讓賈充夫婦也嚐一嚐涮羊肉的味道,自然少不了衛平這個小廚師親自到場。當然,進了賈府之後,衛平自會恪守君子遠皰廚的嚴訓,不可能自己動手,他隻要從旁指點下賈府的廚師便行。

不過,賈午今天吃的涮羊肉還隻是簡化版的火鍋,等衛平閑下來,他還得再找幾個工匠,做出那種燒木炭的傳統火鍋。到時候,衛記酒樓又可以多一道吸引人的手段。

第二天一早,衛平便和賈午共乘一輛牛車悄悄出了角門。其實衛平更喜歡騎馬,但他和賈午成親的事不宜公開,自然不敢公然進出賈府。別人暫且不提,單是衛瓘知道了,恐怕就會對他有些不好的看法。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衛平出行也隻好盡量保持低調。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牛車逐漸取代馬車,成為上流社會人士出行的首選,並且漸成時尚。但凡是有錢人家,不管是權貴還是商賈,都會在家中備上一兩輛。衛平乘坐的這輛牛車自然是賈午帶過來的,拉車的是兩頭高大的犍牛。從外麵看,這輛牛車除了寬大些,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但內裏卻十分奢華,車廂壁上都襯著上等的絲綢,四角更鑲嵌著明珠。清晨的那一縷陽光從窗簾透過來,照在明珠上,讓整個車廂都顯得亮堂了許多。

人們之所以喜歡乘坐牛車,隻是因為相比於馬車,牛車要更加平穩些,乘坐起來也要更舒服些。當然,這種平穩也隻是相對而言。此刻,這輛寬大的牛車“吱嘎吱嘎”行駛在洛陽大街的青石板上,免不了還是有些左右搖擺、上下顛簸。

衛平斜倚在軟榻上,眼睛時不時瞄向賈午隨著牛車的顛簸而晃晃悠悠的胸脯,心中便是幽幽一歎。要是整天和賈午呆在一起,他還真怕自己會把持不住。可是過早做了那件事,對身體卻有大礙,再怎麼也得再熬上一年。現在是冬季還好,要是到了夏天,衣衫單薄,恐怕更要考驗他的定力了。他得考慮一下,是不是得找個理由先離開洛陽一段時間。

賈午一抬頭,正對上衛平的眼神,不由臉一紅,嗔道:“夫君,你還沒看夠啊。”

衛平收回目光,嗬嗬笑了起來:“當然看不夠,要不然為夫幹嘛把包子做成那樣?”

新式石磨已經傳到了弘農,但還沒有出現在洛陽。所以,在洛陽想把麥子磨成麵粉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賈府畢竟不同於普通人家,就連隻是用來做麥糊糊的麵粉也常備著幾袋,倒不需要衛平另外費什麼力氣。因而,今天早上,賈午終於第一次吃到了包子和饅頭。並且和冬妮、獨孤蘭的疑問一樣,總覺得包子的形狀怪怪的,透著點曖昧。對於這個問題,衛平還真有口難辯。他從小吃的包子就是這個樣,但在這個年代,他卻是包子的“發明者”,自然解釋不清。好在衛平心思簡單,既然解釋清,那就不解釋,索性認了下來。當然,這是夫妻之間的玩笑話,隻要不傳出去,倒也無傷大雅。

賈午的臉更紅了,慌忙轉過頭去,正看到擱在旁邊的一屜包子,不由輕聲道:“夫君,妾身有一事相求。以後,妾身每日送一屜包子給爹娘,可好?”

衛平笑道:“哪用那麼麻煩,今天既然來了,為夫便將包子、饅頭和涮羊肉的做法全部教給他們便是。至於做包子、饅頭所需的麵引子,為夫自會派人定期送過來。”

賈午心中一甜,小聲說道:“夫君,你對妾身真好。”

隻要吃過包子,再知道那是用小麥加工而成,就沒有人會不明白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業價值。賈午知道衛平要在洛陽開設酒樓,自然也就知道這些都是酒樓的招牌菜。而衛平卻肯把這些招牌菜的秘方告訴告訴賈府的廚子,這讓賈午在父母跟前掙足了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