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初皇帝硬是從闕摯弘和國相秦將的嘴裏給他擠出八萬兵馬,結果全部還是老弱殘兵,混軍響來的。經過闕修堯的一陣裁減,僅剩下三分之一,就算他後來又降服了一些人,以及一支鐵騎,但是和其他聯軍的兵力一比,數目依舊少得可憐。
闕修堯一到那裏,背地裏冷嘲熱諷的話就沒少斷過,好在他向來給人的印象就是超級醜男,性格陰晴不定,冷漠狠戾,倒沒人敢在他麵前真說些什麼。
可是故意設絆的倒不在話中。
例如這次的交鋒,誰都知道東盛皇帝讓他們國家最驍勇善戰的卜奕老將軍掛帥,最重要的是他手下個個都是大將,神勇無比。
盟軍雖然人多力量大,但是在攻占了東盛三座城池後,卻因為遇上卜奕老將軍這支精英隊伍,而止步不前。
表麵看起來,他們是占了很多的勝算,但是其實不然。
但凡隻要懂得用兵之道的能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隻要卜奕老將軍能堅守下去,就算沒法將失地收複,最終一定也能不戰而勝。
因為卜奕老將軍後麵支持他的是整個東盛國,軍糧兵械的替補速度快。可是他們呢,這些人都是來自各國,千裏迢迢,這場仗得越久,對他們越是不利,到時候不止是軍糧兵械來不及補給的問題,就是人心肯定也會不齊。
所以卜奕老將軍根本就不用主動出擊,他所要做的隻須堅守住現在的崗位就行了,不讓敵軍再越前一步。等時機成熟,盟軍自然會自動瓦解。
卜奕老將軍打得一手如意好算盤,他退而求其次,放棄了九龍山關那一片大好山河,最近在景穀灘落腳。這裏城防堅固,三壁環山,隻剩下一條路徑,直接通往東盛聖都的要衝,是出了名的易守難攻。
盟軍幾次攻城未果,甚至還損失慘重,闕修堯一到,大家紛紛就把這倒黴的差事扔到他的頭上,讓他拒無可拒。
所以明知這是塊硬骨頭,闕修堯也隻能張開牙齒硬啃。
幸好闕修堯從小熟讀兵書,闕摯蒼登基之初,又上過戰場,有著豐富的經驗。
他知道對付這種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有幾個辦法可行:
一是,圍而不攻,等城中的補給一旦斷絕,這城必須不攻自破。
二是,攻心。
三是,偷襲。
可是景穀灘是通往東盛聖都的必經之路,是官方要隘,東盛聖都就在景穀灘的後麵,圍城的法子在這裏行不通。
而攻心,則是必須建立在圍城的基礎上。
既然一、二都不行,那麼闕修堯就隻能選擇偷襲了。
誰也沒有想過,闕修堯會帶著一些蝦兵蟹將去正麵去叫戰,而把他手下的全部精兵,包括剛降的那支鐵騎全部交給闕皓軒,讓他去偷襲敵軍右翼,殺得東盛兵一個措手不及。
那一役,他們是給了東盛兵一個重創,但是闕修堯這邊也是損失慘重。
闕皓軒帶去的兵馬一半回不來了,而闕修堯這邊,除了他還能全身而退以外,全軍覆沒。
不過這些都在闕修堯的預算內。
闕修堯用兵的精準和狠勁,把盟軍其他各位大將軍都給震撼到了,久久不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