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翻臉比翻書快(1 / 2)

東宮歌舞團的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太子殿下的一番話也隨之傳遍天下,贏得了眾多寒門學子的讚譽之聲,太子殿下仁厚之名隨之越傳越廣。

每個時代都有一個精英階層,大明的精英階層就是這些讀書人。如果把農工商比作人的四肢和身體,那麼士就是人的頭腦。控製了頭腦也就控製了整個身體,和龐大的讀書人群體比起來,那些高官們隻不過是不同利益群體的代表,當他們走上仕途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脫離了曾經身處的讀書人的群體。

官員們並不會為廣大讀書人想辦法找出路,即便是他們自己沒走上仕途時,也曾經似乎意氣風發指點江山希望自己能夠改變現狀。但當他們金榜題名身披官服的時候,隨著地位的改變,立場也就隨之改變,變成了維護既得利益的一撮人中的一員。

如今朱厚照借一場演出發表了自己的政治主張,瞄準的是讀書人這個龐大的群體,而且一擊中的。盡管不會立即見效,盡管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至少朱厚照給了天下讀書人一個希望,一個新的活法,這怎能不讓天下讀書人激動和感激。

演出之後,東宮迅速成立了一個類似於現代演出公司的機構,對外的名稱是“大明東宮文化藝術中心”。主要負責和一些地方戲班子簽署授權協議,負責培訓這些戲班子的演職人員。當然這樣做效率不高,所以在東宮歌舞團的基礎上,有重新組建了四個演出團體。分別被朱厚照命名為“春蘭社”、“秋菊社”、“夏荷社”、“冬梅社”。開始在京畿範圍內,搭建戲園演出《梅花三弄》這部大戲。

與此同時,文化藝術中心下設東西兩大編輯部,其中之東編按照小說、詩歌、劇本等分類,分別對外收取那些落榜才子們的書稿進行改編。西編則是主要為創辦大明日報做準備。唐伯虎前期吞並的那些印刷書籍的商鋪,這下子派上用場了。

隨著文化藝術中心的業務開展,大明京畿附近的文化演出活動蓬勃發展起來,隨著民間藝人的加入,四社的表演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閑暇試看看演出聽聽歌劇,成了大明京師的新風尚。很多寒門學子,也因此靠自己的一支筆,解決了溫飽問題,也闖出了名氣。他們對朱厚照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愛戴的太子殿下卻因此受到了高官們的質疑。

奉天殿內,百官雲集。內閣三大首輔以及各部主官全都站在朝堂之上,所討論的就是關於太子殿下給讀書人找出路的問題。

謝遷:“陛下,那日太子殿下所雲讀書人可憑自己一支筆養活自己,臣不敢苟同。臣見太子殿下所創藝術中心無非就是從事演出或是出版話本這一類的,雖說給讀書人報酬解決了讀書人的生計問題。但是讀書人讀聖賢之書,明治國安邦之理,豈能為名利所累為那些伶人所左右。臣耽心長此以往這天下就沒人讀聖賢書參加科考了。若是那樣,朝廷如何取仕,還有代天牧民的人才嗎?臣建議立即取締文化藝術中心,取締四社,還天下讀書人一個靜心讀書的機會。”

劉健:“陛下,謝大人所言極是,臣附議。”

弘治帝:“李卿以為如何?”

李東陽:“陛下,臣暫時沒有看出殿下所辦文化藝術中心有何不妥之處。我朝每次科舉取仕畢竟名額有限,如今在太學中等待朝廷舉官的學子也是不少。正如點下所言,如果讀書人能自食其力,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劉健:“首輔這是避重就輕,讀書人豈能沾染名利二字,這有辱聖賢之道。再說朝廷對讀書人也很優渥,就是為了能讓他們靜心讀書的。如今殿下以名利誘之,讀書人心思已亂,這是動搖國本必須製止。”

李東陽:“希賢所言過於危言聳聽,那天殿下的意思已經闡述的很清楚了。聖人亦雲:有教無類。點下隻不過是改變了一下教化萬民的方式而已,是對是錯現在就下定論為時尚早。”

謝遷:“若按首輔之意就任其發展下去,若是不成該如何收拾?首輔可敢擔責?”

李東陽:“這個,本官還不敢。”

謝遷:“首輔身居要職才智雙絕都不敢為此擔責,那天下讀書人若被太子所誤,就有可能一生庸碌,如此一來有多少才華橫溢之輩會被埋沒在鄉野之中,國朝將會失去多少肱骨之臣,我等不能做這個罪人。陛下,臣請陛下下旨令太子取締文化藝術中心,取締各種演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