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太子的大禮(二)(1 / 2)

楊一清隨著眾人前往永寧縣衙,但是他一路上看到百姓們放完鞭炮完成迎接儀式之後,各自三五成群的出城而去,楊一清很是費解於是問梅翡。

“梅縣尊,百姓們這都是去幹什麼?”

“大人,那些百姓們是到製造廠上工的,在永寧有多半的百姓都在製造廠謀一份差事。製造廠規模龐大,現在還是初建階段,不過所需人力確實不少,將來製造廠完全建成之後,整個永寧百姓家家都會有人在製造廠做工賺錢養家。永寧百姓的日子就會更好,殿下說過,無農不穩,無工不富。意思就是不種田就會不穩定,沒有工廠百姓就過不上好日子。要想讓百姓生活富裕,就必須在種好田的基礎上,多給百姓掙錢的機會。工業是國家強盛助力,農業是維持發展的基礎,二者缺一不可。有了工業國家能夠提高製造水平,百姓能夠增加收入,這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情啊。”

“殿下說的不錯,你們做得更好。若是全大明都能像永寧這樣那可就太好了。怪不得本官見這永寧百姓和別處不一樣呢,根源原來在這裏,家中有糧又有錢,任何人心裏都會高興的,也會感念朝廷和陛下的恩德,太子殿下這一招棋高明啊。”

曾賢:“殿下高明之處還不在於此。大人有所不知,在永寧雖說還有匠戶軍戶等戶籍之分,但是如今匠戶的地位已經大幅度提高,再不是過去那種朝不保夕的狀態,製造廠裏那些匠師的收入就連梅縣令都羨慕呢。永寧軍戶已經建成預備役製度,類似於漢唐時期屯田和募兵製度的結合。這樣一來既可以保證戰時有兵可用,又可以保證平時不耽誤生產,最主要的是百姓心氣足了,官府幹什麼都會大力支持,這和過去有天壤之別。”

“這樣會不會有妄改祖製之嫌?”

江彬:“大人,殿下說過,祖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先祖當時指定的製度適合當時的情況,那麼百年之後呢?就不一定了。縱觀有史以來變法者不勝枚舉,變法成功者無一不是建立起強的政權,所以說抱著祖製不變的叫因循守舊,根據時代特點調整方向和做法的叫做與時俱進,人總得往前走不是?”

楊一清:“此話有理,國朝大體不可廢,政策法紀要與時俱進,高,實在是高。”

永寧縣衙內,楊一清位居上座,他不等江彬等人張羅上酒席,就立即拿出朱厚照就給他的那封信交給江彬。原本楊一清是不打算用這個的,朱厚照給他的不少了,楊一清都有些不好意思再開口了。不過當他到了永寧才發現,朱厚照在永寧給他準備的大禮才是最重要的,勝過那十萬白銀太多了。別的不說,怎樣把百姓人心聚攏起來這一條,就讓楊一清恨不得立刻把太子的做法和思路弄個清清楚楚。

江彬:“大人,殿下早已吩咐過,即使沒有這封信該給大人的也必須交給大人。”

楊一清:“好,無需多言,快快拿來。”

江彬三人相視一笑,知道此時楊一清根本沒心思吃飯,於是江彬大手一揮,隻見常勝領著十幾個偵騎營士兵抬著箱子走進來站在一旁。

江彬:“大人,此將名叫常勝,在永寧從軍多年對戰陣執法和訓練之法頗有心得。常勝為人勇悍,是我永寧軍中第一猛將。殿下吩咐,從此以後常勝追隨大人在軍中效力。另外殿下所書《大明軍操典》,已經交給常勝,大人麾下兵馬均可交給常勝訓練。另有二百偵騎營將士,一百火器營將士也將追隨大人。殿下說,陝甘之事就托付大人了。”

“末將常勝願追隨大人邊關建功。”

“好,好,得此猛將陝甘無憂矣。著箱子裏是什麼?”

既然是一家人楊一清也就不客氣了,直接指著那些箱子問。箱子逐一打開,隻見一領領新式鎧甲出現在楊一清麵前。

常勝:“大人請看,這是製造廠新製板甲,防護力極強,可在百步外擋住強弩射擊。但是重量卻是重甲的一半,極其適合步軍和騎兵穿戴。大人再看。”

常勝從另一隻箱子裏拿出一把雪亮的長刀,隨手將一張紙放在刀刃上迎風一揮,隻見那張紙唰的被分成兩半,切口極為整齊。

“此乃用水錘鍛打而成的鋼刀,這種鋼刀韌性鋒利度極強,在和韃虜交戰過程中可以直接斬斷對方彎刀而鋒利依舊。此刀名為破虜刀我永寧軍已經批量裝備。大人再看。”

常勝又取出一隻手弩,這隻弩除了拖把是木質之外剩下的全是鋼鐵打造,就連弩弦都閃著金屬的寒光。

“此弩也是製造廠新製名曰連發弩,按上箭匣之後可連續發射十隻純鋼弩箭,射程達一千五百步,千步之外依然有效,可貫穿三重重甲。而且此弩全部用鋼鐵製作,在雨天依然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