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弘治十八年五月下旬,大明屬國朝鮮、安南、暹羅、烏斯藏、琉球、占城、撒馬兒罕、火剌劄、爪哇、倭國等紛紛來到北京朝貢。在這些屬國中朝鮮和大明的關係最為特殊,據史料記載:公元1392年,朝鮮王朝太祖大王李成桂稱王,明太祖賜予“朝鮮”國號。兩國建立宗藩關係。
明成祖時期,朱棣正式賜予朝鮮國王稱號。朝鮮王朝對明朝采取“事大\"的尊奉政策。公元1592年也就是大明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明神宗發兵抗擊日軍,公元1598年徹底擊敗日軍。明軍兩次出兵,與朝鮮軍民並肩作戰,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也在兩國關係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朝鮮王朝視明朝此舉為“再造之恩”。
明末,隨著女真族在東北的崛起,兩國關係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公元1636年,皇太極逼迫朝鮮王朝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但朝鮮王朝此後仍然心向明朝,使用崇禎年號,懷念明朝三百餘年。以至於滿清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台灣,大明最後一麵王旗在中原消失之後,朝鮮王朝依舊將大明奉為華夏正統,其服飾官職以及管理製度皆保持大明時期的原樣不動。由此可見,在大明時期,朝鮮李家王朝對大明是真心恭順的。
史料中記載,朝鮮由於離得近,朝貢也是最勤的,以至於後來大明不得不規定了朝鮮的進貢次數,不過朝鮮王國似乎沒把這規定當回事,依舊是想啥時候進貢就啥時候進貢。華夏是禮儀之邦,也講究伸手不打笑臉人,人家大老遠的跑來還帶著大包小包的禮物,雖然又不聽話的嫌疑,但是這大明皇帝的麵子上還是非常有光的。所以,大明對朝鮮的態度自然也和其他屬國不同。
朝鮮使節在國內個個都是隻手遮天的人物,但是一到了北京紫禁城,一被招進奉天殿就立刻乖得像一隻小奶貓兒,所以大明皇帝對朝鮮使節也用不著太客氣。也許是因為來的太勤,朝鮮官服又和大明官服一模一樣,大明皇帝誤以為朝鮮使節是自家大臣,為此還出現過因為朝鮮使節跪姿不正確,而受到大明皇帝責罰的趣事。
這種事情要是放在現代,那兩國之間必定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口水戰,甚至引發一場大戰都是有可能的。但在大明時期卻無須耽心,朝鮮王國從上到下都不認為這有什麼不應該,主人教訓仆人那不是天經地義的嗎,罰就罰了唄。那倒黴的使節被大明皇帝罰了一頓,回到朝鮮又被自家老板罰了一頓,從此後發奮圖強,努力研究大明禮儀。等再次出使大明的時候,他在奉天殿內進退有據、氣度非凡,險些被大明皇帝外派江南為巡撫。後來為了區別朝鮮和大明官員,大明皇帝命令朝鮮官員的烏紗帽翅改成彎的,官服也比大明官員的短了一截,這才沒再出現這種尷尬局麵。
弘治帝端坐在寶座之上,接過朝鮮使節遞上來的國書,很領導的勉勵了朝鮮使節幾句,那使節立即激動得泣不成聲,哭的連話都說不出來了。弘治帝也很感動,站起身來想要再給他來個狠的,直接讓他暈過去算了。
可是正當弘治帝站起身來的時候,忽然覺得腦袋裏嗡的一聲,眼前一黑,天旋地轉。噗通一聲跌坐回寶座上,眨眼間麵色蒼白,虛汗直流。朝鮮使節大驚,當即大喊:“陛下!陛下您怎麼啦?禦醫,快傳禦醫思密達~~~~~~~”
王越扶著弘治帝大喊:“傳太醫,快傳太醫!”
謝遷上前一把把朝鮮使節從地上拎起來厲聲喝問:“你對吾皇陛下做了什麼?說!”
朝鮮使節拚命用腳尖點著地雙手急切的搖擺著說:“謝大人冤枉下臣了,下臣啥也沒幹,隻顧得激動了。大人不信可以問問其他幾國使節思密達~~~~”
安南、暹羅、烏斯藏、琉球、占城、撒馬兒罕、火剌劄、爪哇使節一起回答:“朝鮮使節的確啥也沒幹,我等隻看見他趴在地上痛哭流涕,大皇帝陛下是不是被這小子哭暈的呀?”
朝鮮使節:“本使節是見到上國皇帝心中激動才哭的,你們這幫小人不懷好意落井下石,不是好人思密達~~~~~”
倭國使節:“你八嘎,你大大的八嘎。從你來到這裏說了多少句思密達啦,這一定是你修煉的邪惡毒咒,用以謀害大皇帝陛下。你們朝鮮這回攤上事啦,攤上大事啦。謝大人,我倭國願發大軍征討朝鮮,為大皇帝陛下出氣。”
謝遷大喝一聲:“住口!我大明朝堂之上豈能容你等放肆,鴻臚寺卿何在?”
“下官在!”
“將這些使節押解國使館,無旨不得外出一步。”
“下官遵命!各位使節,請吧~~~~~”
朝鮮使節邊走邊哭:“謝大人啊,這事真的不賴我呀,我是冤枉的呀思密達~~~~~~~~”
溫太醫領著人趕到奉天殿,立即為弘治帝號脈,就這麼一會的功夫弘治帝已經麵如金紙、氣喘噓噓。溫太醫一見大驚,心道:“這可不是好現象呀,這究竟是怎麼啦,莫非是中毒啦?”
就在溫太醫緊張的號脈的時候,弘治帝猛地一陣咳嗽,兩股鮮血順著他的鼻孔流了出來。眾人一見驚恐萬狀,溫太醫大叫:“陛下,您覺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