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忍了忍繼續問道:“陛下,既然陛下知道這句話的含義,那麼臣請問陛下,陛下今天擅改禮製應不應該?”
“謝卿,朕哪裏擅改禮製了?”
謝遷很想衝到禦座上,把朱厚照按在那裏狠狠揍一頓屁股。你特麽都把朝會糟蹋成這樣子了,還說沒擅改禮製。劉健看到謝遷瀕臨暴走,立即接替謝遷。他嘿嘿一笑對朱厚照說:“陛下既然說沒有擅改禮製,那臣請問陛下,這國歌是怎麼回事?我大明何時有了國歌?按製大朝會應該是教坊司演奏禮樂,為何換成皇家歌舞團。禮樂古已有之,千古流傳至今乃是大禮,陛下為何棄之不用?”
“哦~~~~,劉愛卿說的是這個呀,想必眾卿也是這個意思吧?”
眾人點頭稱是,這不廢話嗎,不為這謝閣老能氣得跟五眼青似得嗎。
朱厚照一拍扶手說到:“好,眾卿既然有此一問,且聽朕仔細道來。”
朱厚照站起身來走到眾臣麵前,眾臣忽然發現陛下臉上嬉皮笑臉的神情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莊重的神情。
“眾卿還記得近衛軍成軍之時的場景嗎?當國歌響起的時候,眾卿有沒有感到振奮?今天大朝會之前,當這首國歌再次唱響的時候,朕發現有很多人手撫前胸仰望國旗。朕知道眾卿的心情,因為朕和眾卿一樣心潮澎湃。那麼這是為什麼呢?朕告訴大家,因為從此刻開始大明在所有人的心目中,有了一個明確的概念。那就是大明不是朕一個人的,是所有大明人的。有國才有家,隻有百姓心中有了國才會真正體會家的意義,所謂家國天下亦是如此。”
“眾卿都是才高八鬥、博古通今,朕請眾卿想像一下。大秦的鐵血之師,在秦字大旗的引導下端著長戈衝鋒是的情景。在那個時候大秦鐵軍口中呼喊著大風,大風的戰號,他們高唱著大秦軍歌,悍不畏死前赴後繼,統一六國,威震蠻夷。當那些勇士倒下之前,他們唱的是什麼?”
“赳赳老秦,複我河山,血不流幹,死不休戰。赳赳老秦,複我河山,血不流幹,死不休戰。今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海難平。天下紛擾,何得康寧,秦有銳士,誰與爭雄?”
劉大夏站起身來慷慨激昂的吼出這首年代久遠的大秦軍歌,雖然當時唱的曲調已經不可考證,但隻是這歌詞熱血沸騰。
“劉卿說的不錯,鐵血大秦的勇士們就是在這首歌激勵下,奮勇拚殺開疆拓土,奠定了我華夏的根基。自秦以後,漢唐雄風浩蕩於天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軍歌,激勵著一代代先輩們前赴後繼征戰疆場。先輩們拋灑熱血,換來了炎黃子孫的自豪與尊嚴。當適時,沒有國歌、國旗一說,但是為何我無數的炎黃勇士敢於麵對強敵,麵對刀槍劍雨而無所畏懼。因為他們心中有家,心中有國,他們知道自己是在為誰而戰。”
“滄海桑田,時光流轉,如今我大明繼承華夏正統,欲恢複漢唐雄風,那就必須讓大明所有子民心中有國。如今百姓們見到龍旗首先想到的不是大明而是朕,是大明皇帝。龍旗還僅僅是皇帝的標誌,還不能完全算是大明帝國的標誌。所以,朕決定要在大明百姓心中先樹立起國家的形象,讓國的概念深入人心。”
“就如同我們崇拜賢者,崇拜聖人就會為他們塑像一樣。要讓百姓們心中有國就必須有鮮明的國家標誌物,國旗、國歌、國徽就是一個國家的標誌物。有了這些,百姓們就會明確的知道自己是大明帝國的子民,每當他們唱起國歌看到國旗升起之時,就會為自己是大明子民而自豪,就會為大明的強盛而驕傲,當國家瀕臨外敵入侵之時,他們也會自覺的為國而戰。朕覺得百姓心中有國,比在嘴上喊一萬遍陛下英明,皇恩浩蕩要強百倍。所以,大明必須有自己的國旗、國歌和國徽,這才是真正的國之大禮。禮樂雖好,但百姓們又有幾人能夠聽到,國歌雖通俗但卻能振奮精神,凝聚人心。朕覺得隻是大朝會時唱國歌、升國旗遠遠不夠,所有國家機關都應該每天升國旗唱國歌,軍隊尤其要如此,久而久之國家概念深入人心,大明百姓心中有國,何愁大明不國富民強?”
“謝卿總是和朕講禮製,不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是這個禮製也有大小之分,能讓百姓心中有國的就是好的禮製,是大禮製,是必須遵守的。其他那些繁文縟節可以用於祭祀之時,也應該保存。須知華夏文明傳承至今,也是在不斷發展改進的,否則何來如今的禮製?”
“謝卿問朕的話問得好,說出了禮製的作用。謝卿,朕要告訴你,禮製是用來規範引到百姓的,不是用來禁錮人的思想的。謝卿想勸朕不要為了和諧而和諧,那朕也告訴你,不要為了禮製而禮製。遵守禮製沒有錯,但最重要的是明白禮製的作用,這才是製定禮製的最終目的。所以說,朕不僅沒有擅改禮製,反而是維護了國家大禮,眾卿說是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