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他還不夠昏(1 / 2)

正德元年九月,朱厚照準許謝遷、劉健辭官,杖責戴銑等人,將王越發配南京充軍,任命劉瑾為司禮監掌印太監追查所謂朋黨的消息傳遍天下。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那個聰慧仁義的太子,怎麼突然變成了不納忠言,信任宦官的昏君了。寵信太監的後果老百姓心裏都知道,漢唐不說,本朝的權宦王振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那可是讓大明十幾萬精銳全軍覆沒,包括兵部尚書在內的66位大臣戰死,就連大明英宗都被瓦剌韃子給俘虜了的罪魁禍首。

如今陛下不吸取教訓卻對劉瑾信賴有加,這不是又走了英宗的老路了嗎?那些被杖責的哪個不是正直之人呢。謝閣老和劉閣老,那可是大明朝廷的兩根支柱,就這樣被轟走啦?陛下這是要幹什麼呀。

各地官員們心中也是慌亂,正直的人哀歎當今陛下年幼不懂事,聽信奸佞的蠱惑。投機取巧之輩則是四處打聽找關係尋門路,想和劉瑾拉上關係。拉上關係為的是啥,升官唄。怎麼拉關係,行賄唄。行賄的錢從哪裏出?從老百姓身上刮唄。

劉瑾也不知道用了什麼招,讓當今陛下每天上朝的時候都是敷衍了事,有時候索性就讓劉瑾和內閣商量著處理朝政。如此一來劉瑾大權獨攬,對當初彈劾他的人進行打擊報複。

首先針對的自然是謝遷、劉健,劉瑾對謝遷是恨之入骨的,為了報複這倆,劉瑾先是撤銷了皇帝給予二人的賜官授爵的詔命。謝遷、劉健是辭官的,按理皇帝應該給予賜官授爵,這既是對兩人功勞的表彰,也是一種榮耀。但是劉瑾未經請示就自作主張予以撤銷,還追回了皇帝賞賜的玉帶和官服。更有甚者,受二人牽連的被撤銷授官詔命的老臣竟達六百七十五人。

劉瑾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把這些人的顏麵扯下來用腳踩,為此李東陽勸阻劉瑾,但是劉瑾如今大權在握誰的話都不聽,該咋辦還咋辦。

更為過分的是,劉瑾借口浙江推舉的德才兼備的人,如餘姚人周禮、徐子元、許龍,上虞人徐文顏都是謝遷的同鄉,而草擬的詔書又出自劉健之手,胡說餘姚隱士這麼多,肯定徇私勾結,互相拉扯,勢成朋黨。並以此作為謝遷、劉健的罪狀。他假傳皇命,將周禮等人關進監獄審訊,還企圖逮捕劉健、謝遷,抄沒兩家財產充公,幸虧李東陽竭力為他倆解脫。結果,周禮等人統統發配到邊疆服役,劉瑾還下令:從此餘姚人不得入選京官,隻能派作縣令。

不過劉瑾沒忘了當初答應焦芳的事情,焦芳入閣顯然是劉瑾向朱厚照提出的建議,而且擅自增加陝西鄉試名額至百名,也給焦芳增加了河南鄉試名額九十五名,以此來邀買人心。

如此行徑令天下讀書人大嘩,紛紛上書朝廷,要求鏟除奸佞。但是招來的的卻是無情的打擊報複,很多讀書人辛苦博來的功名被取消,造成了各地都有學子自盡的慘劇。

劉瑾需要忠心的手下,培養手下沒錢可不行,於是他建議朱厚照將各省庫藏盡輸京師,從中貪汙大量銀兩為己所用。有了錢就可以拉攏更多的人,劉瑾的親信不看能力和忠誠度,隻看孝敬多少,給錢多的分到好地方為劉瑾斂財,於是在朝中形成了以劉瑾為首的閹黨。劉瑾借此大搞大搞錢權交易。各地官員朝覲至京,都要向他行賄,謂之“見麵禮”,動輒白銀千兩,有的高達五千兩。有人為了行賄,隻好貸於京師富豪,時人稱為“京債”。凡官員升遷赴任,回京述職,都得給他送禮。

劉瑾的專權使朝政混亂,他的索賄受賄也直接導致了地方矛盾的激化,給大明百姓帶來了無窮災難。

正德元年十月,劉瑾借口朋黨已經查清建議將戴銑、王守仁等人發配邊疆,朱厚照詔準,並親自指定了發配地點。對此劉瑾是無所謂的,隻要能把礙眼的人趕走就行了。

與此同時,劉瑾還想把戶部尚書韓文等人撤職查辦,由於李東陽、楊廷和以及焦芳勸說才改為罰俸降級。劉瑾還找了個借口將五官監候楊源,也就是說有賊星的那位杖責至死。諸如此類倒行逆施不勝枚舉,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暗中送給劉瑾一個綽號“立皇帝”。這意思就是說劉瑾權傾朝野,權力之大和朱厚照相同,若說倆人之間有何區別,那就是朱厚照是坐著的而劉瑾是站著的,所以叫做“立皇帝”,由此可見劉瑾的權勢有多大。

南昌城內寧王府,朱宸濠打開於澤成遞過來的一封密信仔細的看著,他的臉上逐漸地露出了欣喜的表情。

“嗬嗬,好哇,朱厚照如此寵信劉瑾,看來我們對這個閹人的態度應該調整一下,就定位成合作夥伴吧。澤成,大夫人現在可好?為何還不回來?”

“王爺,大夫人說了,既然當初答應了王爺,大夫人就會不遺餘力的幫助王爺得償所願。如今大夫人已經開始著手迷惑那個昏君,讓他不理朝政,將權利都交給劉瑾。現在看來,功效顯著。那閹人傳話說,不日就要恢複王爺的護衛,到那時王爺招兵買馬就順理成章了。”

“嗬嗬,不急不急。咱們大明朝和本王一個心思的大有人在,這些人啊都是目關短淺之人,不妨讓他們先蹦出來給昏君添添堵。不過呢本王的那位躺進棺材裏的皇兄餘威猶在,這百姓還沒到人心思變的時候。你回去和大夫人說,再加把勁,讓那個昏君變成和商紂一樣的暴君和荒淫無度的昏君。再給劉瑾傳個話,要他放心大膽的弄權,最好把大明搞的民不聊生才好,這樣的話本王的大事才有可乘之機。才可以名正言順的打出罷昏君、伐無道、除奸佞的大旗。到那時本王登高一呼,萬眾響應,大明江山唾手可得。哼!同是鳳子龍孫憑什麼他家那一脈就能執掌天下,而本王就得偏安一隅。等著吧,朱厚照現在還不夠昏庸,一定要讓他更加昏庸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