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宣府馬昂(1 / 2)

宣府鎮被稱為九邊之首,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別是在明朝,宣府鎮更是保衛京都,防禦蒙古族南下的咽喉之地。

提到宣府就不能不說一個人,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九子朱橞。他自幼聰穎好學,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後被冊封為穀王。統領上穀郡地和長城九鎮之一的宣府鎮。朱橞藩到宣府後,一邊興建穀王府,一邊搞戍邊建設,但是由於他自恃迎成祖進金川有功,驕橫霸道,陷害忠良,於永樂十五年被廢為庶人,宣德三年在獄中去世。

他主持擴建宣府鎮城,將始建於唐代的宣化城擴展為周邊24裏的城垣,沿城設“一關七門”。一關即南關,關城麵積一平方裏,關內設月城和甕城;七門即南為昌平門,宣德門,承安門;北為廣靈門,高遠門;東為定安門;西為太新門。城外建有吊橋和皇塹,城上設角樓和鋪宇,頗具攻守兼備之功能,是明代早期城防建築的典範。同時,他還參與構築了常峪口至大境門60餘公裏的明長城,興建了獨石口和鎖陽關的關隘,為抵禦北方韃虜的襲擾,鞏固明朝疆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穀王因罪被廢,王府自然收歸朝廷。昔日富麗堂皇的恭王府,如今不見昔日繁華,隻見鴉雀繞梁。由於王府地處宣府城中心地帶,周圍沿著主幹道分布著總兵府、禦史府、鎮守太監衙署、錦衣衛衙署以及六部分屬衙門,所以王府周圍是不允許有店鋪出現的,這就讓王府周圍更加冷清。

在這條冷清的大街上由東向西走來一位身高八尺,麵貌英俊的年輕人。此人名叫馬昂,祖籍就在宣府,其父輩也曾經做過遊擊,按照大明的製度,馬昂是可以世襲這個職位的。馬昂的父母走的早,隻留下馬昂和他妹妹馬曉月,好在老馬家家底厚實,又有世襲的官職,這兄妹倆的日子還算不錯。

這馬昂雖然才二十多歲,但自小生於軍旅之家,熟知軍事武藝超群。而且這馬昂有個愛好,喜歡研究新的戰法和裝備。自他成年之後,在父輩叔伯的的照顧下得以晉升署都指揮僉事,充大同遊擊將軍。後來由於治軍有方,晉升為延綏(榆林)總兵。此時正趕上劉瑾掌權大肆做權錢交易,這馬昂愛兵如子,不願意喝兵血壓榨軍戶,而且他研究戰法研製裝備也需要花錢,這一下子就把家底弄得差不多了,哪裏有錢孝敬劉瑾。

於是被劉瑾找了個“驕橫奸貪”的理由削職為民,遣散回家。馬昂一腔報國熱血被兜頭潑了一瓢冷水,心灰意冷的回到家中。好在他妹妹自己開了一家茶莊,家中也還有百畝良田和宅院,日子夜還過得去。但是作為曾經的統兵大將,每逢宣府有戰事,馬昂那顆看似平靜的內心就不由自主的激動起來。馬曉月自然知道哥哥的心思,就給他出了個主意,曉月告訴馬昂,原來的永寧軍統帥江彬已經成為宣府總兵,坐鎮宣府,聽說此人深得陛下信賴,不如去找找江彬,哪怕是當個守備也好哇,別看守備和總兵之間的差距很大,但是隻要有戰功就不愁重新成為統兵大將。

曉月的話讓馬昂心中升起了希望,他和江彬也是有淵源的,想當年江彬進京的時候,還是向馬昂借的路費呢。馬昂當上延綏總兵的時候,江彬還僅僅是永寧參將呢。馬昂不是沒想過去找江彬,但是好麵子的他實在是拉不下臉來。一是因為原先江彬在馬昂麵前就像是個小跟班,如今倆人掉了一個個,馬昂覺得實在是有損顏麵。另一個原因就是老馬家的家訓中有一條,就是不準子弟攜恩求報,也就是你對人家有恩,人家給你回報全憑自願,不準主動找人家。基於以上兩點,馬昂才沒有立刻去找江彬。如今,馬昂實在是等不起了,隻好拉下臉去找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