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的東北地區,生活著很多古老的部族。洪武二十一年,大明朝收回高麗所據之遼東領土,並與其劃界於鴨綠江,世代居住在這裏女真各部悉數歸附大明。後來明成祖設置建州衛和建州左衛軍民指揮使司,分別以胡裏改萬戶阿哈出、斡朵裏萬戶猛哥帖木兒二人為指揮使。
正統七年,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在明朝統治下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建州三衛”的出現,標誌了女真主體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幟下,不止是女真各部,還有赫哲族、鄂倫春族、錫伯族的先民們,也采用了女真族的名號。
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對明朝進攻,在土木堡擊敗明軍,俘獲親征的明英宗。一些建州和海西的衛所趁機向遼東進攻以配合也先的軍事行動。然而,也有為數不少的女真衛所遭到了也先的攻擊,許多女真世襲首領因遭到也先所部劫掠,失去了世襲的憑證,他們後來隻能以中書舍人的名義進行朝貢,可獲得的賞賜比之前少了很多。自此,明朝對於女真的威信開始衰落,女真諸部逐漸失去控製。一些首領甚至敢於公然向明朝挑戰,劫掠遼東地區。當時女真人已大致形成建州、海西和野人三大部分。其中建州同海西從牡丹江流域逐漸南遷至遼東一帶,並定居於此。
大明朝麵對女真勢力的發展,感到極大的威脅,為了加強對女真的控製,鞏固其統治,采取“分其枝,離其勢,互合爭長仇殺,以貽中國之安”的策略,以致女真各部“各自雄長,不相歸一”,彼此互相牽製,陷於分裂、混戰不休的狀態。
而在鏡泊湖東北牡丹江畔,卻有著一股和女真、赫哲族、鄂倫春族、錫伯族完全不同的部族。他們自稱叫做渤海部,自稱是渤海國的後裔,使用的文字也和漢字相差不多。
在東北這塊廣袤的土地上,渤海部和女真各部比起來算是比較弱小的。在女真各部的混戰中,渤海部的青壯,被女真各部強行編入自己的軍隊,成了戰場上的炮灰。為了使部族得以延續,渤海部老族長隻得領著部眾遷徙到鏡泊湖附近的山林之中,但是依舊沒能躲開女真各部的騷擾。就在老族長一籌莫展的時候,一隊約有五百戶的,由個個部族組成的小部落群,來到了鏡泊湖畔渤海部的駐地。
這個小部落的首領居然是兩位美女,這個小部落加入渤海部之後,兩位美女首領把部族青壯組織起來訓練成軍,竟然打敗了四五波前來騷擾的女真部騎兵。使得渤海部終於獲得了穩定的生活環境,也獲得了鏡泊湖周圍一大片生存地區。渤海部老族長將兩位美女首領視為神靈派來拯救渤海部的天女,在和族中大薩滿商議之後。將渤海部族長之位讓給兩位美女之中的花姓女子。
渤海部部眾尊稱其為“花奧德根”,意為花女神,奧德根翻成漢語就是娘娘的意思,所以平時部眾們就以花娘娘稱呼她。
而另一位藍姓女子則被尊稱為“藍奇穆特”,意思是姓藍的戰神。平時部眾們見到她就以虎娘娘稱呼她。這個稱呼沒有貶低的意思,因為渤海部包括整個女真部都信奉薩滿教,而在薩滿教中,虎是山林之王,代表著勇武和勝利,也就相當於戰神。
藍奇穆特是渤海部軍隊主帥,可以說是她一手組建了渤海部的部族軍隊。而且她本身武功高絕,在戰場上幾乎是所向無敵的存在,所以稱呼她為虎娘娘也就順理成章。
有一文一武兩位娘娘坐鎮渤海部,又接連打敗女真部的侵擾,使得以鏡泊湖為中心的廣大的區內的弱小部落紛紛舉族歸附。僅僅一年多的時間,渤海部就形成一個實力比較強大的部落,方圓幾百裏之內都成為其勢力範圍。
後來渤海部以距離鏡泊湖幾十裏的一處廢棄的城市為基礎,建起了一個以木為牆的大寨子,命名為渤海寨。老薩滿告訴兩位娘娘,那片廢墟就是渤海國曾經的國都上京龍泉府的所在地,渤海國被遼國所滅後這裏就廢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