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原來她是大長今(1 / 2)

厚照手端酒杯來到李隆麵前,李龍慌忙站起身來一揖到地。

“臣李隆拜見吾皇陛下。”

“國主免禮,國主親赴寧安參加典禮,朕心甚慰。為表示感謝,朕敬國主一杯。”

張永端來一個托盤,盤中放著三隻金杯。厚照親手倒了三杯禦酒,端起一杯遞給李隆。李隆誠惶誠恐的接過金杯一飲而盡,厚照又遞過一杯,李隆再飲。第三杯厚照和李隆碰了一下倆人同飲。

大明皇帝敬酒,說的是敬酒一杯,但那指的是皇帝本人喝一杯,被敬之人要喝三杯。大明禮製敬酒為單,就是說你不能喝雙數,隻可以喝單數。陛下敬酒你又不能隻喝一杯,所以至少要喝三杯。

敬酒之後厚照哈哈一笑說:“國主海量,不知還能飲否?”

李隆:“臣還能飲,陛下所賜臣來者不拒。”

厚照:“哈哈哈,你這脾氣和朕很像。張永,這三隻金杯就賜給朝鮮國主。”

李隆:“謝陛下隆恩。”

厚照:“哈哈,你太客氣了。來,到朕身邊來坐,你我君臣痛飲。哦,還有這個小姑娘,你也來。”

李隆滿心激動啊,大明屬國的國主,能和大明皇帝同席而飲他可算是第一位了,這個麵子給的真足。沒看見其他各部首領眼睛都紅了嗎?沒看見朝鮮使團的官員們立刻都挺直了腰杆,甚至還有的壯起膽子向大明高官們敬酒,酒宴的氣氛立刻就熱鬧了起來。

李隆的座位被安排在厚照的右手邊側對著厚照,這位置通常是大明太子或者是和陛下親厚的親王的位置,如今李隆坐在這裏感覺渾身舒坦,他頻頻舉杯向厚照敬酒。要知道向皇帝敬酒,李隆自己至少要先喝三杯,中途還不準停的。大明的禦用佳釀可不是朝鮮的薄酒能比的,那都是味道醇厚的陳年佳釀勁道十足。幾輪過後,李隆麵紅耳赤連說話都有些不順了。

厚照哈哈一笑說:“這禦酒勁大,國主不要喝那麼急,慢慢飲用,細品之後才能體會這美酒的妙處啊。”

李隆還沒答話,那個叫徐長今的小姑娘就說話了。

“陛下所言極是,酒之一道“情、理”是核心,“美、德”是靈魂。酒飲酒,非常酒,醉可醉,非常醉,道法出美酒,道人有真情,道境有真夢,道酒有凡仙。”

“華夏宋朝朱翼中在《北山酒經》中說:酒可通神,古人以酒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謝祖輩庇護之恩德。酒有靈性,人們以酒為媒,祝福婚姻,上至諸侯大夫、詩人墨客,下至鄉村百姓、漁夫樵子,沒有人可以缺酒。自古“無酒不成禮”,射箭比武,宴請賓客,賓主互拜,均以酒為禮;文人以酒啟動文思;將士出征,以酒壯行。”

“華夏酒道,精髓就是中和二字,主張對酒無嗜飲,這與莊子的無所貪酒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莊子主張飲酒有節,酒可以飲,但要飲而不過,飲而不貪,飲似若未飲,絕不可太過,故謂之和;和就是平和諧調,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飲酒要飲到不影響身心,恰到好處,有樂而不誤事,才能被稱之為和;對“酒道”的理解,不能拘泥於飲後的感覺和效果,而要貫穿於酒事的始終。”

“酒道應包括酒德、酒禮、健康等諸多內涵。華夏酒道自始至終貫穿於酒事中,表現在賓主的酒性上,拿出珍藏極品,客人在盛情難卻下,豁達歡暢,溝通隨和,熱情友好和善。賓主共同領略飲酒的寓意,使飲酒意境和諧愉快,達到極度滿足、言語盡表、情真意切的境界,此謂情理之道。”

“飲酒之道。自古飲酒也有規矩,酒道應包括酒的選購、存放、選杯、開瓶、倒酒、上酒、配菜、飲法、解酒法以及酒用於烹飪等方麵的知識和方法,以及上酒的順序,飲酒的溫度都是華夏酒道規範的內容。”

“宴請賓客,主人要選幾種酒,滿足不同客人的不同選擇,如果一次飲用多種酒,應先上最清淡的酒,最後上質感最濃的酒。應是新酒先於老酒,低度酒先於高度酒。”

“飲酒雖無師自通,但若要享盡其中樂趣,卻大有文章。大唐朝皇甫鬆在《醉鄉日月》中說,對花飲該在白晝,借其氣光;對雪飲,當為夜晚,欣賞其皎潔;樓上飲,該是夏天,借其清涼;不按飲酒的道理飲酒,興致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