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大換裝(1 / 2)

在明代,每遇重大戰爭,大軍得勝凱旋,要在午門向皇帝敬獻戰俘稱獻俘禮。興國戰役是大明立國以來,對外戰爭中的空前大聲,也可以說是漢家王朝自宋以來的空前大勝,是堪比大明開國之戰的重大勝利。所以,在獻俘禮之前,朱厚照要親自前往太廟告祭先祖。

太廟是皇帝對先祖祭祀的地方,而且每年都要進行祭祀。大明宮廷祭祀共八十多種,分為大祀、中祀和群祀三個等級。大祀為皇帝親自祭拜,中祀一部分是皇帝親祀,大部分分派官員祭祀。群祀就是官員代替皇帝祭祀去。太廟每年的祭祀種類一般有三種方式和規格,享祭、告祭、袷祭。

享祭是常規性祭祀儀式。每年的四季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首月的陰曆初一都要進行祭祀,太廟各個地方的牌位都要捧到享殿,而皇帝會親自來這裏祭祖。被稱為“四孟時享”,簡稱享祭,把當時時令的蔬菜瓜果祭祀祖先。

告祭就是每遇到國家重大事情,比如皇帝登基或者皇帝的大婚以及冊立皇後,還有就是像取得這樣的大勝之時,都要去太廟的寢殿進行祭祀叫告祭。

袷祭是一年中最大規模的祭祀儀式。在每年的除夕的前一天,曆代帝後神主都將恭請到大殿合祭,這叫袷祭。

大明帝國取得興國戰役的大勝,這是必須要告祭先祖的。與此同時還要祭祀忠烈廟,因為那裏擺放著在興國大戰中,為國捐軀的將士們的靈位。

正德六年十月初,就在舉行獻俘禮的前三天,朱厚照身穿皇帝大禮服,親赴太廟告祭曆代大明皇帝在天之靈,隨後率文武百官前往忠烈廟,祭祀戰死將士的英靈。

整個大典氣氛莊嚴肅穆,在祭祀忠烈廟的時候,九九八十一響禮炮隆隆炸響。當朱厚照跪拜在英烈們的牌位前時,天空中的綿綿細雨逐漸停息。漫天的烏雲被陽光穿透,片刻之間碧空如洗,被雨水衝刷得幹幹淨淨的太廟、忠烈廟和先賢祠的黃色琉璃瓦,如同被鍍上了一層黃金,在燦爛的陽光下放射著萬道光輝。

百官盡皆跪倒在地,一個個滿懷激動淚流不止。這是個好兆頭,這預示著大明帝國將光耀千秋,將成為這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

告祭太廟之後,厚照召開了內閣會議,會議上提出的所有議事內容,在無人反對的情況下順利通過。

首先就是正式推行軍銜製,大明全軍和所有官員換裝新軍裝和新官服。

大明帝國的官服規製,依舊沿用過去那種高冠博帶的樣式。隻是麵料更加考究,而且按季節分成冬、秋、夏裝,剪裁也更加合體,穿在身上甚是瀟灑。新官服不僅好看,而且也是漢家文化的具體體現,所以一經製作出來就被冠以“漢服”稱呼,成了大明標準的禮服樣式。

文官寬袍大袖是可以的,也符合這個時代的特點。軍人就不同了,讓將軍們上朝的時候穿上寬袍大袖的官服,顯得有點不倫不類。這也就是曆代文官看不上武將的原因,因為這個時代武將大多身材高大壯碩,穿上寬袍大袖的官服,不僅沒有那種彪悍的氣質,也沒有文官的瀟灑飄逸。

厚照深知軍裝對於軍隊的意義,那不僅可以使軍隊整齊劃一,也是軍人榮耀的具體體現。因此厚照決定仿照現代華夏軍服樣式,為全軍換裝。

新式軍服分為常服、作訓服和軍禮服三種。將軍們上朝的時候必需穿軍禮服,平時視察部隊和沒有作戰任務時要穿常服,而作訓服就是作戰時的穿著。

大明帝國軍服分為近衛軍服、陸軍服、海軍服、炮兵服四種。近衛軍服以正紅色為基調加上軍銜和所屬部隊標誌;陸軍服以棕綠色為基調加上軍銜和所屬部隊標誌;海軍以上白下藍為基調,加軍銜和所屬部隊標誌;炮兵是以黑色為基調加軍銜和所屬部隊標誌。

所有軍服均以羊毛混紡的尼子為主料,不分兵種均配發高腰皮靴,用以展現帝國軍人的威武。軍禮服配發的是用軟木製成的輕便軍盔,按照兵種不同分成近衛軍禮賓盔、陸軍禮賓盔、海軍禮賓盔和炮兵禮賓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