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朝鮮國變(上)(1 / 2)

大明正德七年正月,在大明百姓還沉浸在過年氣氛當中的時候,朝鮮國都漢城一處深宅大院中,吏曹判書柳順汀、知中樞府事樸元宗、副司勇成希顏三人,正圍坐在一位三十多歲麵貌英俊的男子身邊。這個男子就是慈順大妃的兒子,李隆同父異母的弟弟,晉城大君李懌。

李隆的生母尹氏是成宗第二任王妃,尹氏因恭惠王後韓氏去世而被成宗立為正妃。但因其忌妒心異常強烈,不但殺害與成宗有關係的宮女,還弄傷成宗臉部,對成宗以及朝鮮王室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因此在李隆五歲時被賜死。所以李隆實際上是由貞顯王後(晉城大君生母)撫養而長大的。而李懌則是成宗和貞顯王後親生的,所以在朝鮮士紳當中早就有奉李懌為主的呼聲。

這次李隆親率使節團前往大明,給了反對他的朝鮮士大夫階層一個機會。可以說,李隆一離開朝鮮,朝鮮國內就已經是蠢蠢欲動暗流湧動。但是迫於大名的壓力,他們還是沒有立即發動政變,而是在耐心的等候李隆回國。當然,各項準備工作已經緊鑼密鼓的展開,可以這樣說,箭已上弦,弓已張開。但廢立之事非同小可,必須先找好新君。

廢黜李隆的說法不用找,隨便羅列一下就是一大堆。而且不管是士大夫階層還是貧民百姓,對李隆都沒有啥好感,李隆身為一國之主,混到這個份上也是夠可以的。不過這回李隆學聰明了,在回國的路上就命人帶著自己的命令提前回國,說是要改正錯誤,把以前做的那些荒唐事都改掉,而且首先廢除了那些寸斬、炮烙、拆胸、碎骨飄風等酷刑。除此之外,還下令停止了對佛教的破壞。這兩項做法,多少挽回了一些負麵影響,但是也不會從根本上改變李隆在朝鮮臣民心目中的印象。

現在,李隆已經過了鴨綠江,正在回漢城的路上。而此時被臣民們寄予厚望的李懌,卻依舊處在彷徨之間,依舊沒有下定決心。這讓政變首腦人物柳順汀、樸元宗和成希顏心裏很是著急,接連幾天來找李懌,耐心規勸他,希望他能站在自己一邊。

柳順汀:“大君,燕山君(李隆)殘暴不仁,致使國內民不聊生,臣民們怨聲載道,他已經不適合成為朝鮮之主。還請大君審時度勢,承擔起振興朝鮮的重擔吧。”

柳順汀說完之後,拜服在地長跪不起,大有你不答應我就跪死在你麵前的意思。

李懌:“王兄之前做的的確不妥,但是王兄已經知道自己的錯處,而且正在改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應該給王兄一個機會。如果王兄依舊執迷不悟,到那時我們再進諫或者讓他讓位不遲。”

樸元宗:“大君您糊塗哇,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燕山君定是知道我等在對付他才這樣做的,他隻是緩兵之計。等他回宮理政之後,必對我等大開殺戒。到那時大君也是自身難保,依照燕山君的脾氣,他會放過大君放過慈順大妃嗎?不會,絕對不會的呀,大君三思呀!”

李懌:“這,這,王兄應該不會吧?”

成希顏:“怎麼不會,看燕山君的做法就知道,他一定是知道了我們的計劃。隻不過他現在還沒回宮,還沒機會動手。而且,我們都已經準備好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大君願意也好不願也好,燕山君絕對不能再當朝鮮國主了。大君!不要再猶豫了!”

李懌:“讓我再想想,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