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野獲得了豐臣秀吉的極大信任,而且無意之中得到了關白的封號。
關白為日本古代職官,本意源自中國。關白本為“陳述、稟告”之意,出自《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天子”,也就是說任何大事皆先陳述或稟報給霍光知道,然後上奏於皇帝。
該詞經遣唐使引入日本,逐漸成為日本天皇成年後,輔助總理萬機的重要職位,相當於中國古代的丞相。
在古代日本,攝政並不常見,後至平安時代,藤原氏始開關白一例。而攝政與關白,合稱攝關。當時藤原氏掌朝廷並且架空天皇,所以攝關一變為常設職位,幾乎每一代天皇皆有攝關治政。所以藤原氏及其直屬後裔即稱為攝關家。
當天皇年幼時,太政大臣主持政事稱攝政,天皇成年親政後攝政改稱關白,天皇無實權。也就是說,佐藤野現在和豐臣秀吉一樣有處理日本國政的權利。
而豐臣秀吉的征夷大將軍封號,在日本曆史上原為大和朝廷為對抗蝦夷族所設立的臨時的高級軍官職位,本應於停戰時即功成身退。“夷”其實是指曾在本州東部和北海道居住的蝦夷族(愛奴族,阿伊努族),將軍一詞指軍階中的高級領導職。征夷大將軍的衙門,稱為幕府,故中文俗稱其為幕府將軍。在日本,也常簡稱其為將軍幕府。
後來,將軍轉為所有武士與軍人的首領、總代表。幕府將軍皆襲用“征夷大將軍”之官位。而大部分幕府將軍,取代日本皇室與天皇,掌握日本實際政權,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由於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際政權,天皇僅是傀儡,因此明白實情的中華朝廷,也一樣封將軍為“日本國王”(如足利義滿),在曆史上,德川幕府因為受到儒家尊王思想的薰陶,為免僭越天皇,有時會用中文典故,不稱日本國王,自號為日本國大君。但其實大君在漢語並不是指“偉大的封君”,乃是“偉大的天子”,初唐四傑的駱賓王就有“大君之命”的名句。日本由於將軍的長期軍政統治,到後來歐洲人執訪日本,一直誤以為“將軍”就是日本的皇帝。
由此可見,豐臣秀吉獲得征夷大將軍之後,實際上就成為日本統治者,而佐藤野這個關白,則成為豐臣秀吉的重要謀士以及秀吉挾製天皇的依仗,如今日本的軍政大權全部落在豐臣秀吉一係的手中。而佐藤野憑借血刀奪權的功勞,平步青雲,成為日本新崛起的實力派人物,也成為了豐臣秀吉眼中的紅人。
佐藤野不僅是秀吉眼中的紅人,還是天皇和德川家康眼中重要的拉攏對象。天皇是想拉攏佐藤野,挑起幕府內部的混亂,看看有沒有機會重新掌握政權。對付一個人總比對付一幫人容易,這就是天皇的打算。為此,天皇還還打算把一位皇室閨女嫁給佐藤野。不過沒有立即答應,他明白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也清楚自己的任務是什麼。但是這不妨礙他在天皇和德川家康之間遊走,因為這樣可以掩蓋佐藤野的真實目的,也可以讓豐臣秀吉對他更加重視。
就在這個時候,德川家康把自己的領地關東的三個縣作為禮物送給了佐藤野,這個舉動讓天皇和豐臣秀吉心中有了想法。他倆幾乎同時做出了一個舉動,天皇是下旨把九州賜給佐藤野作為關白封地,而豐臣秀吉則是一紙命令,直接把九州給了佐藤野。天皇的旨意就是一張紙,而豐臣秀吉卻是實實在在的給。
得知此事之後,德川家康嗬嗬一笑對家臣說:“關白和太閣之間已經有裂隙了。我們要做的是,表麵上恭順太閣,私下裏支持關白。佐藤野真是了不起,佐藤家從此以後就要成為日本的豪門大家了。”
德川家康所說的太閣指的就是豐臣秀吉。在日本,太閣就是隱退的關白。豐臣秀吉雖說沒做過關白,但是佐藤野是豐臣秀吉的重臣,又被天皇封為關白。為表明豐臣秀吉和佐藤野之間的關係,日本國內就把豐臣秀吉尊稱為“太閣”,也稱作“太閣下”,就是太閣和殿下的合稱。在極為重要的場合就必須稱呼豐臣秀吉為“太閣殿下”,這個稱呼是僅次於陛下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