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97式坦克,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有名的中型坦克。這種坦克於1937年設計定型,並開始裝備部隊。它名為中型坦克,實際上戰鬥全重隻有15噸,隻相當於別國的輕型坦克。它有4名乘員,裝一門57mm短身管火炮,裝甲厚度一般為25mm。采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采用鉚接結構裝甲車體和不對稱的炮塔,無線電台的框形天線和主動輪在前,這是97坦克的幾大特征。
97式中型坦克是炮塔式坦克,其車體結構類型、行走和懸掛裝置繼承了95式坦克的特點,而炮塔則是在89式中型坦克的基礎上改造的,具有濃鬱的日本特色。97式中型坦克長5.516米,寬2.33米,高2.38米,履帶接地長3.54米,車底距地麵高0.4米,自重14.3噸,戰鬥全重15噸,乘員4人,分別位於車體前部左右兩側。
在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這種坦克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但是,由於日本在戰爭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作戰,作戰對象基本上是沒有坦克部隊或僅裝備少量坦克的國家,反坦克火力也較弱,這使得日本的這款小坦克得以耀武揚威。
別看就是這麼一款按照現代標準隻能算是裝甲車的坦克,在這個時代那絕對是陸戰中無敵的存在。就算隻有三十輛,但是一旦出現在戰場上,那給人帶來的震撼絕對是刻骨銘心的。現在大明帝國的軍隊還沒有這樣的裝備,馬昂引以為豪傾注心血組建的戰車部隊,在97式坦克麵前也隻有送死的份兒。
坦克是現代工業的產物,是集進攻防護和速度於一體的戰爭利器,素有“陸戰之王的”美譽。如今這種武器出現在敵人的陣營中,佐藤野感到心在流血。
“大島君,這些坦克的技術狀態如何?”
“油料彈藥齊全,保養狀態非常好,隻要有乘員操作,隨時可以開動。”
佐藤野麵帶驚喜的拍著大島的肩膀說:“大島君辛苦了,你是帝國的功臣。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乘員?”
“正在培訓,佐藤君也知道我們的人少,戰車兵更少。連我在內隻有四個人,隻夠開動一輛戰車的。不過我們精挑細選了二百名豐臣家的武士,目前正在加緊培訓。”
“油料和彈藥可以支持多久?”
“隻能維持一天一輛戰車進行訓練,剩下的還要準備應對可能的戰爭。儲備的油料和彈藥,應該可以支持一場不超過三天的中等強度的戰鬥。”
佐藤野大概估算一下,要塞內的武器可以裝備一支六萬人的部隊,再加上這支戰車部隊,當今世界各國恐怕沒有誰能擋住這樣一支部隊的攻擊,就連大明也不敢說有絕對的把握。當然,這是單純的裝備對比,就目前日本的情況來看,想要和大明軍隊在寬大的戰場上交戰,首先得越過大海,目前日本的那些船恐怕沒一艘能夠裝載97式坦克的。最多也就是給將來大明登陸日本造成麻煩,不過對於已經裝備了火箭筒、無後坐力炮和戰防炮的大明軍隊來說,這些戰車並不多麼可怕。況且,這些戰車的油料和彈藥有限,不能長久的作戰,其威力也就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