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懷古(1 / 2)

阿裏元朝稱納裏,明朝稱俄力思。位於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阿裏是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等山脈相聚的地方,被稱之為“萬山之祖”。同時,這裏也是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發源地,故又稱為“百川之源”。

“阿裏”一詞是藏語音譯,意為“屬地”、“領地”、“領土”等。直到9世紀初,這裏仍稱“象雄”。在藏文古籍中,吐蕃王朝讚普之後裔來到這塊原屬象雄十八部的政治區域後,這塊上部區域名副其實地臣服於讚普後裔的統轄之內,故此,才有“阿裏”的稱謂。[1]阿裏古為藏族地區早期的“十三小邦”之一,漢族史籍稱為“羊同”。羊同經過逐步發展,在約公元4-5世紀建立了象雄王國,鼎盛時將地域劃分為內中外三部,內象雄大體為今阿裏地區所轄範圍。

而古格王朝在公元13世紀隨西藏一起歸屬元朝,統屬於元朝設立的“烏斯藏納裏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元代稱“納裏速古魯孫”,阿裏地區的具體事務則交由薩迦地方政權處理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王朝的建立大概從9世紀開始,前後世襲了16個國王。它是吐蕃王室後裔在吐蕃西部阿裏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範圍最盛時遍及阿裏全境。它不僅是吐蕃世係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後重新找到立足點,並由此逐漸達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吐蕃王朝末代讚普郎達瑪時期,滅佛毀寺,不少避難僧人遠遁阿裏。阿裏地處西部邊境,深受大食、印度的影響,加上又是苯教的發源地,所以便成為各種思潮、各種力量彙集之地。

公元843年朗達瑪被一位僧人刺殺,內戰紛起,4年後平民起義,吐蕃王朝崩潰。之後先後曾出現大小7個王國,西藏長期處於藩王割據局麵。

朗達瑪的兩個兒子奧鬆與雲丹也為爭奪王室相互鬥爭,奧鬆之子貝考讚為奴隸起義軍所殺,貝考讚的兒子吉德尼瑪袞見大勢已去,回天無力,便帶著三個大臣和100多人,投奔阿裏,並娶了當地頭人的女兒。後來吉德尼瑪袞將阿裏一分為三,分封給他的3個兒子,古格王國即第三子德祖袞的封地。

古格王國的統治中心在紮達象泉河(藏語為朗欽藏布)流域,北抵日土,最北界可達今克什米爾境內的斯諾烏山,南界印度,西鄰拉達克(今印占克什米爾),最東麵其勢力範圍一度達到岡底斯山麓。其都城劄不讓位於現紮達縣城西18千米的象泉河南岸。當然現在隻剩一些斷壁殘垣了。

古格王朝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克什米爾學經,翻譯佛經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曆經數百年不衰。

古格在西藏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當時古代印度的許多重要佛教教義,就是從這裏傳入西藏腹心地區的,這裏又是古代西藏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之一。而古格王朝所在地又是藏地盛產黃金白銀的地區,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為啥巴鬆錯水下的神殿中有那麼多稀世珍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