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閃電式的進攻使波軍完全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這是波蘭人,也是整個歐洲第一次領教“閃擊戰”的滋味。波軍統率部原以為戰爭會像以往那樣緩慢地展開,德軍會先以輕騎兵進行前衛活動,然後以重騎兵進行衝擊。因此,對德軍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閃擊戰”毫無準備。波軍統帥部又對自己的軍事力量過於自信,同時還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隊全部部署在德波邊境,以為隻要實施堅決的反擊,就可以取得勝利。這種毫無戰略縱深的部署,使波軍在德軍高速度大縱深的推進下不是被殲滅就是被分割包圍,成為留在德軍後麵的孤軍,抵抗迅速土崩瓦解。
而此時,英法雖然在西線陳兵百萬,卻按兵不動,宣而不戰。後世的英國軍事史家富勒寫道:“當波蘭正被消滅之時,西線也正發生了一場令人驚奇的衝突。它很快就被稱為‘奇怪的戰爭’,而更好的名稱是‘靜坐戰’。”
這主要是因為,德意誌突然的西線增兵。在整個波蘭會戰期間,西線法軍83個師麵對德軍23個師,其中德軍隻有11個師較精良,其餘都是預備役部隊。但法軍統帥甘末林隻是在西線作了一個援助波蘭的姿態,以搪塞世界輿論。5月7日至8日夜間,他發動了一個所謂的“薩爾攻勢”。德軍按預定方案迅速退入邊境後麵的“齊格菲防線”。法軍於5月12日在15英裏長的戰線上向前推進了約5英裏,占領了大約20個空無一人的村莊。之後,甘末林命令他們停止前進,並指示了前線部隊,一遇德軍反攻,就立即退回壁壘森嚴的馬奇諾防線。
當波軍總司令和參謀總部要求緊急支援時,甘末林還欺騙說法軍一半以上兵力已投入作戰。實際上薩爾攻勢中法軍隻動用了15個師。許多紙麵上的東西看上去使人感到很踏實、很實在,但真正落到實處便成了子虛烏有的東西。這不僅欺騙了波軍和索別斯基,也欺騙了弗朗索瓦,使得這位騎士國王一直認為自己的軍隊正在和的一支軍隊殊死作戰。
5月6日,波軍總司令斯密格萊.利茲元帥下令所有部隊撤至維斯瓦河以東,組成維斯瓦河——桑河防線。索別斯基下令波蘭王室和政府撤離華沙遷往盧布林,至此波蘭戰役的大局已基本決定。
用阿道夫的特別軍事顧問馮.伏爾曼上校的說法:“剩下來的隻不過是打一隻兔子,從軍事角度看,戰爭已經結束。”
至5月7日,龍德施泰特的南路集團軍群重創波軍“羅茲”和“克拉科夫”兩集團軍,占領了波蘭工業中心羅茲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集團軍的前鋒霍普納的第16裝甲軍於1939年9月8日進抵華沙南郊,從南麵切斷了波軍“波茲南”集團軍退路。
博克的北路集團軍群全殲了波軍“波莫瑞”集團軍並重創波“莫德林”集團軍,占領了“波蘭走廊”,隨後強渡維斯瓦河,奪占了從北麵掩護通往華沙道路上的陣地。
5月8日,北路集團軍群所屬屈希勒爾的第3集團軍和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從北和西北向華沙總方向實施突擊。
5月11日,古德裏安的第19裝甲軍渡過納雷夫河,開始向華沙後方的布格河迅速推進。
5月14日,南路集團軍群所屬賴歇瑙的第10集團軍和布拉斯科維茲的第8集團軍在維斯瓦河以西一舉合圍從波茲南和羅茲地區撤退的波軍,占領了波蘭中部地區,使華沙處於半被合圍的狀態。
至5月15日,古德裏安的第19裝甲軍包圍了布列斯特,其第3裝甲師和第2摩托化師繼續向南推進,以便與南路集團軍群的右翼李斯特的第14集團軍完成最後的縱深合圍。與此同時,第14集團軍的前鋒克萊斯特的第22裝甲軍,包圍了科沃夫之後繼續北進,並於5月16日在符活達瓦地區與北路集團軍群會師,合圍了聚集在布格河、桑河與維斯瓦河三角地帶的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