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個月前,法蘭西戰役的輝煌勝利,極大的刺激了阿道夫的野心。他已經把整個歐洲都看成是自己盤子中的一塊肉,急於將其吞進自己的肚子裏。海獅計劃也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但是英國的頑強抵抗和德意誌空軍的損失,給了阿道夫當頭一棒,也讓他清醒的意識到,英國不好對付,而英國背後的大明更不好對付。同時,在這場輝煌的勝利背後,也暴露出德國戰爭機器的嚴重的資源缺乏問題。於是在發起不列顛戰役的同時,阿道夫的目光轉向了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俄羅斯。
俄羅斯雖然也和大明關係密切,但是其軍事實力在歐洲各國當中是屬於三流的。一場金帳汗國的入侵,讓俄羅斯可動員的人口數量銳減到一個可怕的地步。雖然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也不過是有了一點點起色。德意誌入侵波蘭的時候,十萬俄羅斯大軍已經差不多是俄羅斯軍隊五分之一的力量了。在被德軍迎頭痛擊之後,隻死了三千多人就全軍後退,這不是說俄羅斯軍隊不勇敢,而是真的消耗不起。
這麼大的國家隻有不到五十萬軍隊,在阿道夫看來簡直就是不設防啊。更何況俄羅斯的石油、煤炭、鐵礦資源極其豐富,國土內平原遍布那都是糧倉啊。這樣一塊寶地豈能不讓阿道夫垂涎三尺,阿道夫也沒想把俄羅斯都拿過來,一半,一半就夠了。
其實阿道夫進攻俄羅斯的想法由來已久。他曾經和手下們說過:“德意誌人民必須追求所謂的‘生存空間’,即土地和原料。而這個生存空間應該能在東歐找到。而在阿道夫的意識當中,俄羅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應該加以殺害、驅逐出境、或奴役之,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屬於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應該讓給德國人民居住。在阿道夫的計劃中,這些地區的都市人口會因為饑荒而徹底滅絕,以剩餘的農產品養活德國人,並改由德國人居住。
盡管阿道夫也說德國會與那些願意支持他們的俄國人“一同合作”。德國的意識形態理論家阿爾弗雷德?羅森堡認為斯拉夫民族也是屬於雅利安人,提出建議應該將以後攻克的俄羅斯領土依照以下形式劃分行政區:奧斯蘭──波羅的海國家和白俄羅斯烏克蘭──烏克蘭和鄰近疆土土耳其斯坦──中亞國家領土基於這種思想,阿道夫自己所構思了一個計劃。但是當他把這個計劃在小範圍內公布之後,一些軍事和外交人員也曾勸告阿道夫,應該先解決大英帝國後才開辟對俄戰場較為妥當。但大多數德軍的參謀幕僚都同意這場侵略,應該在某個必要的時間點發起。
阿道夫的決策通常與德軍將領的建議相反,但直到那時為止,德軍在阿道夫的戰略指揮下,已經達成了一連串原本被認為不可能達成的輝煌勝利,阿道夫也自認為是政治和軍事上的天才。
在那段時間裏,阿道夫的驕傲和大膽、加上德軍的精良訓練,在不費多少功夫下便攻克了波蘭、法國、丹麥、挪威、比利時等國家,每場戰役幾乎都順暢無阻。在法國還以包圍戰術殲滅了大規模的正義同盟國部隊,並繼續向南進攻直到瑞士邊界。在無法逼使英國投降、同時也缺乏戰略轟炸部隊的情況下,阿道夫將目標轉往俄羅斯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他相信,隻要俄羅斯被擊垮了,英國也不可能再支撐下去。阿道夫對他在西歐的驚人勝利感到自負,同時,俄羅斯軍隊在波蘭境內的表現,簡直要讓阿道夫險些笑掉大牙。阿道夫認為俄羅斯軍隊在至少五年的時間內,是無法和德軍抗衡的,一旦開始入侵俄羅斯,隻要數個月便能取得勝利,也因此不需準備冬季的配備。
在海獅計劃勝利的希望那個越來越渺茫的時候,阿道夫定下決心,決不能再等著俄羅斯在大明的扶持下強大起來,一定要趁著他還脆弱的時候擊垮他占領他。阿道夫認為攻占俄羅斯會有以下好處:當俄羅斯被擊敗後,解除動員的大量士兵便能補充德國產業界的勞工短缺現象。烏克蘭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占領俄羅斯將可以擁有大量的奴隸勞動力,將能大為改善德國在地緣戰略上的處境。擊敗俄羅斯將能進一步孤立大英帝國,同時也是消弱大明帝國在歐洲的影響力。最後,德國的戰爭機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隻有在攻占俄羅斯的巴庫產油區後才能達成此目標。
於是,阿道夫說服了手下的人,並下令製定入侵俄羅斯的“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計劃是由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起草和指導的,於8月底製定完畢。原名為“奧托計劃”,後於12月改為“巴巴羅薩”。
整場作戰計劃為快速攻克俄羅斯北至阿爾漢格爾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西部領土。“巴巴羅薩”這個代號,來自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胡子”。阿道夫是希望借助這位偉大的皇帝的威名,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