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第四次突擊的維堡戰役與斯維裏—彼羅紮沃茨克戰役於正德30年6月發起8月結束。
明軍完成以奪取克裏木半島而告終的春季攻勢後,東線德軍盡管受到很大的削弱,但是阿道夫於5月中旬仍然責成東線德軍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扼守所占領的地區”。6月6日,大明駐英遠征軍和盟軍英法部隊,聯合在法國北部登陸開辟第二戰場,使德軍處於兩麵夾擊的困境。這時俄德戰場上的德軍兵力減少到430萬人,兵力武器隻有明軍的40%,在這種情況下明軍開始了夏季及以後的進攻戰役,連續實施了7次襲擊。
明軍在6月至8月,在北冰洋芬蘭灣的寬大正麵上對芬蘭軍隊實施突擊。這次突擊有2個戰場:卡累利阿地峽戰場和卡累利阿戰場。由於明軍兵力比芬蘭軍隊多一倍,火炮坦克多5倍,航空兵多2倍,並有波羅的海分艦隊的支援,因此進攻順利。8月25日芬蘭政府要求與大明和俄羅斯和談,9月15日雙方停止軍事行動,9月19日簽訂停戰協定。此戰不僅解除了聖彼得堡北麵的威脅,而且保證了以後向西挺進的右翼安全。
明軍第五次突擊於6月23日發起8月29日結束。早在當年5月,明軍就為實施白俄羅斯戰役,進行了充分的物資準備。這是由1萬餘輛汽車組成的方陣正待命於莫斯科郊外,準備將士兵和裝備運往前線。
明軍的第五次突擊,就是後來軍事曆史上著名的白俄羅斯戰役。對明軍來說解放白俄羅斯對於迅速進入波蘭、攻占東普魯士和開辟通往德國本土的捷徑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德軍來講白俄羅斯是在俄羅斯境內的最重要的一塊立足之地,德軍企圖不惜一切代價固守白俄羅斯。
德軍在這裏配置了66.5個師,共計120萬人,火炮迫擊炮近1萬門,坦克自行火炮1000輛,飛機1400架。為了粉碎白俄羅斯境內的德軍集團,明軍組織了4個集團軍群共計140萬人參戰,火炮迫擊炮31000門,坦克自行火炮5200輛以及5個空軍集團軍的5000架飛機。
正德30年夏天,明軍白俄羅斯第一集團軍群司令員羅浩文上將在地圖前通過電話與其部下商討大舉進攻白俄羅斯和波蘭東部的作戰計劃,並隨後下達了了突擊命令。明軍白俄羅斯第一集團軍群的將士們勇猛突擊,第一集團軍群的步兵在立陶宛北部與德軍激烈交火,他們從各個方向上迅速突進打得德軍狼狽逃竄。
突擊從6月23日發起至8月29日,明軍全殲德軍17個師又3個旅,使其50個師損失超過三分之二,約2000架飛機被擊毀。德軍整個“中央”集團軍群被擊潰。7月17日,在白俄羅斯戰役中被俘的57600名德軍官兵被押解通過莫斯科,這場盛大的獻俘儀式被永載史冊。
此戰解放了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以及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的一部分。在盧布林至華沙方向上解放了波蘭的大片領土,在東普魯士方向上越過涅曼河進入德國境內。明軍在德軍防線上打開了寬500公裏深550—600公裏的巨大突破口,遠遠隔開德軍南北兩個集團軍,為以後明軍在南北兩翼對德軍連續實施殲滅戰創造了條件。
7月13日—8月29日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是第六次突擊。明軍的第二次突擊使德軍整個防線在喀爾巴阡山前被分割,而喀爾巴阡山防線以北的防線又被明軍在白俄羅斯突破,這樣就造成了明軍在喀爾巴阡山至白俄羅斯一段西烏克蘭地區進攻的有利條件。
德軍固守西烏克蘭,企圖阻止明軍的進攻,為此德軍修築了三道完備的防禦地帶,縱深達40—50公裏,擔任防禦的德軍有40個師又2個旅,除後勤部隊外有60萬人的兵力,配備火炮迫擊炮6300門,坦克自行火炮900輛,飛機700架。
明軍進攻部隊共計120萬人,火炮迫擊炮13000門,坦克自行火炮2200輛,飛機3000架。明軍於7月13日發起進攻,27日收複利沃夫城,8月18日攻占散多梅希,8月底在維斯拉河西岸建立登陸場,擊潰德軍23個師,全殲15個師,戰役結束。此戰解放了烏克蘭西部和波蘭的東南部,為以後明軍在羅馬尼亞實施突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明軍烏克蘭第二集團軍群完成了對喀爾巴阡山脈的勝利突破後,在與羅馬尼亞接壤的邊界上豎起了寫有“大明帝國俄羅斯王國”字樣的界牌。對此,上至俄羅斯女王葉卡捷琳娜下至俄羅斯普通一兵沒有任何異議,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