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起義是這次世界大戰中,波蘭地下反抗勢力“國內軍”反抗德國占領軍的戰役。這場戰役是在正德30年8月1日開始的。波蘭國內軍的目的是想在明軍到達華沙前解放德國的占領,給明軍順利解放n全波蘭奠定基礎。在這次起義中,50000波蘭國內軍采用了遊擊戰術對抗25000德軍。整個起義持續了63天,直到10月2日,波蘭國內軍殘部才退出華沙。波蘭國內軍方麵有大約18000名軍人和超過250000名平民戰死,另有大約25000人受傷。德軍方麵有大約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傷。
雖然在後來人們的印象裏,華沙起義和之前的華沙猶太人起義經常被混淆,但是這兩個事件是沒有關係的。華沙猶太人居住區起義是在正德29年4月19日爆發,比華沙起義早一年。而且,這兩個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華沙的猶太人的目的是寧願死在華沙,而不去集中營,所以他們在還有能力時抵抗納粹德國。當然,華沙猶太人的起義也是受到波蘭國內軍和大明情報部門支持的,因為波蘭國內軍的領導人是位大明人,他就是胡遊。
德軍完全占領波蘭後,發起旨在粉碎波蘭民族精英,徹底奴役該國人民的行動。代號為“塔能博格”的蓋世太保別動隊到處搜殺波蘭精英人士,同時將波蘭的波茲南和格但斯克在內的波蘭走廊等地劃入德國版圖,剩下的部分則變成“波蘭被占領區總督管轄區”,實施殘酷的軍管統治。
但波蘭人沒有屈服,待在莫斯科的波蘭流亡政府和胡遊緊密配合,利用戰前在國內構建的軍事體係,發展出一個龐大的抵抗運動網絡。不僅擁有遊擊隊,就連政府機關、立法議會都樣樣俱全,形成“白天的波蘭屬於納粹,夜晚的波蘭則屬於人民”的局麵。
正德28年,胡遊根據大明總參院和波蘭流亡政府的指示,把波蘭各地的抵抗力量合編為“國內軍”。胡遊和他的戰友們克服種種困難,通過自行製造、黑市購買、盟軍空投和挖出波蘭軍隊潰敗前的物資等方式獲取武器。至正德30年,波蘭“國內軍”發展至頂峰,總人數估計超過40萬人,擁有步槍、輕機槍、重機槍、反坦克炮、反坦克步槍和手榴彈等各類武器。
年初,德軍在東線的察裏津役中慘敗給明軍之後,明軍逐步向西反攻,德軍被迫向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方向投入大量兵力,對波蘭的控製變得鬆懈起來。國內軍決定趁勢發起“風暴行動”痛擊德軍。該行動分三步:首先在靠近俄羅斯的東部發動大規模起義;接著在俄波舊國境線至維斯瓦河之間襲擊德軍;最後在波蘭全境發動起義,趕走德軍。在這個規模宏大的計劃中,收複華沙至關重要。
正德30年1月2日,“風暴行動”正式展開。在明軍進攻的道路上,波蘭遊擊隊掀起鋪天蓋地的暴動潮,把德軍後方攪得無一處安寧。如此大好的形勢鼓舞了流亡政府首腦奧古斯特親王(索別斯基的兒子),他下令“國內軍”副司令博爾,不惜代價地搶先控製華沙。
博爾和總司令胡遊商議之後,及時將作戰計劃上報大明遠征軍最高統帥部。對此計劃蘇定方並不看好,所謂困獸猶鬥說的就是這個時候,越是這個時候,就越應該避免無謂的犧牲。但是,奧古斯特親自麵見朱厚照,陳述了自己迫切希望由波蘭人收複華沙的願望。由於他反複提到了為保衛華沙而英勇戰死的前波蘭國王楊.索別斯基陛下,他的請求最終獲得批準。
客觀而言,出於政治因素和個人感情而展開的華沙起義並不符合“風暴行動”的行動總目標。因為之前“國內軍”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充分發揮“打了就跑”的遊擊戰特點。可這一回卻要與德軍重兵爭奪大城市,且得手後不能放棄,完全忽視了“國內軍”尚不是正規武裝的現實。可是麵對俄羅斯方麵的嚴令,胡遊和博爾將軍選擇了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