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D日(上)(1 / 2)

諾曼底登陸:代號“霸王行動”。是這場世界大戰中,以大明為首包括英法部隊組成的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在史冊上,諾曼底戰役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使這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此戰從正德30年6月6日早6時30分發起,以明軍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先後攻下了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此後,288萬盟國大軍如潮水般湧入法國,勢如破竹,成功開辟了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並於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

大明正德30年2月,大明遠征軍最高統帥部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批準了霸王計劃大綱和修改後的作戰計劃,但是隨之對登陸艦艇的需求也增加了。為了確保擁有足夠的登陸艦艇,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決定將登陸日期推遲到6月初,並且將原定同時在法國南部的登陸推遲到8月。

由於登陸日(代號D日)推遲到6月初,盟軍統帥部開始確定具體的日期和時刻。這是一個複雜的協同問題,各軍兵種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陸軍要求在高潮上陸,以減少部隊暴露在海灘上的時間。海軍要求在低潮時上陸,以便盡量減少登陸艇遭到障礙物的破壞。空軍要求有月光,便於空降部隊識別地麵目標。

最後經認真考慮,科學擬定符合各軍種的方案,在高潮與低潮間登陸,由於五個灘頭的潮汐不盡相同,所以規定五個不同的登陸時刻(代號H時)。D日則安排在滿月的日子,空降時間為淩晨一時,符合上述條件的登陸日期,在當年6月中隻有兩組連續三天的日子。6月5日至7日,6月18日至20日,最後選用第一組的第一天,即6月5日。

戰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公裏,縱深100公裏。

計劃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大明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大明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

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右翼先攻占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發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占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占布勒塔尼,向塞納河推進,直取巴黎。

正德30年6月6日早6時30分,英吉利海峽。海麵上千帆競渡,天空中各種飛機遮天蔽日,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登陸作戰開始了。德軍位於諾曼底沿海的防禦陣地,遭到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轟炸和炮擊。此時,德意誌公海艦隊已經沒有一艘戰艦能夠在海上攔截有大明帝國海軍戰艦群組成的龐大艦隊,也不能阻止裝滿了物資和士兵的運輸艦在海上大搖大擺的航行。

德意誌空軍在東線的毀滅性消耗徹底耗盡了德意誌空軍的元氣,從盟軍跨過海峽中線的那一刻起,就沒有一架德軍戰機能夠靠近諾曼底的上空。一架被擊落的德軍戰機的飛行員的最後遺言是這樣描述,當時空中的場景的:“太多了(指大明戰機),很擁擠,德意誌空軍已經沒有立錐之地了。”

轟轟轟,海麵上的戰列艦群不斷噴吐著烈焰,成群的炮彈落在德軍陣地上和海灘上。一座座堅固的堡壘被瞬間摧毀,德軍辛苦埋設的地雷被猛烈的炮火引爆,整個海灘上遍布巨大的彈坑和密如繁星般的炸點。就好像是月球的表麵一般,大圈套著小圈,密密麻麻數都數不清。

雨點般的大口徑艦炮落下,瓢潑一般的炸彈從空中傾瀉而下。大明航母編隊的艦載機一群群的飛過來,射出密集的航空火箭彈和穿甲炸彈。很多守在堡壘裏的德軍士兵不是被炸死而是被震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