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東嶽先生顯得有些激動,但開口將要話時,又被夏商打斷。
“世間都傳先生乃聖人。但依我看,先生終究也是個俗人。您口口聲聲為了下甘願拋棄生命,但內心應該很明白,您的死會讓下士子成為一股衝擊太子的力量,保住下文饒地位。但這樣真的能讓普通百姓好過嗎?普通百姓隻能在這場越發激烈的爭鬥中過得苦不堪言,而先生您去能保留一世清明,被後世所銘記。此乃俗人心性,先生看對否?”
東嶽先生盯著夏商,表情有些僵硬。
“再者,您為了完成自己的計劃,卻讓您的門生裝瘋賣傻,受盡折磨。到現在,所有的罪責也隻有他一人承擔。此也是聖人所為?這些,並非後生對先生的作為有多少不滿,此乃人之本性,不是什麼大罪。但是,若一切按照先生的計劃進行,那才是真正的下將傾。”
“如今國泰民安,豈能讓那些武夫當政?若國家長久以武立國,國民則善武蠻橫,掌權者難以製衡。這也是為何當今下武林中人為禍頗深之根源。想要摒除國家禍亂,唯有推崇文治,教化民心。百信心安,則下穩定,百姓心憂,則下動蕩。若讓李辛當權,豈非讓大華回到了建國之初,人人皆兵之時?”
“先生所言,並非沒有道理。自古以來,亂世興武,盛世興文,此曆史輪轉之道。即是曆史變遷所導致的,又何必以人力橫加幹預?沒有東嶽先生的死,百年之後一樣可以遍興文治,不過時間稍長而已,但過程更緩,民間沒有太大的衝突,百姓也不會受到太多影響。
但若以人力橫加幹預,想要縮短文武交替的時間。則會加大下各方衝突,必然刀兵相見,血流成河。先生這是要讓自己流芳百世,卻要下百姓為先生的作為受苦受難。這樣真的好嗎?”
看著夏商,東嶽先生再次拱手:“公子所言過真句句見血,想不到老夫籌謀許久,不及公子一雙慧眼。老夫自以為是的計劃,原來在公子眼中竟看得如此清楚。看來老夫真的是老了,有些自作聰明了。不過,老夫也是無奈之舉,如今李辛當政,實乃下之隱患。李辛尚武,對文人成見頗深,公子也看到了,他如今尚未登上皇位,對文人便已如此強硬。若他登上皇位,下文人豈有安身立命之所?此時若再不出手,來日怕是難以有人撼動其地位了。”
“先生就這麼怕李辛?”
“這下誰人不懼?”
“可李辛在後生眼中卻並非是個精於帝王之術的詭詐之人。相反,倒是有幾分偏執的莽漢。相比二皇子李向陽,他似乎還差了些。”
“如今李辛權勢滔,你竟……”
“先生,且聽我言。”夏商頓了頓,喝了口茶水,“如今的李辛已經占盡了優勢。為何偏偏要跟文人較勁?換作任何一人,若是為了掌握下江山,這時候必然采懷柔政策,安撫下文人才是。如此豈不是最簡單的方法。但李辛卻在這時候絲毫不加掩飾地對文人用蠻橫手段,甚至不惜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殺了先生你。這明什麼?明李辛的的確確是不喜歡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