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30左派右派(1 / 2)

陸青雲放下電話,沉默了許久,撥通了武警部隊先鋒連連長的電話,希望他們派人趕去美女磯進行搶救。陸青雲腦袋嗡的一聲,高川龍如果真的犧牲了,那麼他是為自己而死的,本來在帳篷裏的可是自己,又想到高川龍是自己在江東唯一還能信任的戰友,如果真是遭遇了不測,那江東縣失去的不僅僅是一位組織部長,可能自己正在苦心建立的政治平衡也將頃刻失衡。

劉昊的電話又打了進來,顯示屏上顯示洪峰已經過了美女磯,正在向燕子灣奔襲而去,最高水位也到了32。6米。彙總上來的災情顯示,湘州大堤有十多處發生了管湧和流砂,江東的情況比湘州好一些,但也是岌岌可危。

“江東縣委組織部長高川龍同誌,在美女磯抗洪搶險中突遭山體滑坡,現在生死未明。”陸青雲隻說了這一句,那邊劉昊便不再說什麼,靜靜的掛斷了電話。

湘州雖然在清江抗洪中壓力也很大,但至少還沒死人,那麼對陸青雲來講劉昊失去了要求江東分洪的籌碼。

噩耗還是傳來了,高川龍的屍體被武警官兵挖出來的時候,手中還緊緊的握著一支紅鉛筆,一員大將死在了戰鬥崗位上,這是最值得江東人民記住的。陸青雲得到消息,沒有失聲痛哭,哽咽著眼角泛出了陣陣淚花。

正是因為高川龍的死,為江東爭取了寶貴的一個小時,湘州沒有再提要分洪的事情,而一個小時之後洪峰順利過境。事實證明,隻要所有人萬眾一心雖然不能戰勝自然,但至少可以抵禦自然對人類的懲罰。

陸青雲還在為高川龍的死痛心不已,何傑很體貼的給陸青雲泡了一杯咖啡,順手送上了最新一期縣委辦編的內參《江東消息》,陸青雲隨手一翻,一篇文章吸引了他,文章的題目是《清江流域江東分洪區已名存實亡》。

“這不是在拆江東的台嗎,寫這篇報道的人是誰,還有沒有組織紀律性,別人都是給江東搭台,這篇報道卻是唯恐天下不亂,給我去查一下,是哪家報紙的哪個記者、哪個編輯發的這片文章,宣傳部是幹什麼吃的!”

放在平常陸青雲對新聞的管製並不會如此嚴厲,甚至在陸青雲的思維中新聞管製都是不應該存在的。在北京的圈子裏,陸青雲是少數對民主政治抱有期許的年輕人之一,他在大學的時候閱讀了許多西方民主化思潮的經典著作,不僅僅是人雲亦雲而是真正理解了民主的精髓,尤其是看到中央高層在左派右派的互相夾擊下,一直對開啟政改猶豫不定,這也是促使他離開北京到地方上來曲線救國的原因之一。

1924年孫中山發表了《國民政府建國大綱》,集中闡述了他三階段的政治主張:第一為軍政時期,第二為訓政時期,第三為憲政時期。蔣經國在台灣開啟憲政時期的第一步便是開放報禁和黨禁,允許自由辦報和自由結黨。陸青雲認為隻有言論自由或者隻有結社自由的民主政治都不完整,而言論自由應先於結社自由,順序如若顛倒必將阻礙民主進程,所以陸青雲傾向於開放報禁使言論真正自由化,中國的民主方能走上正軌。

陸青雲的舉動連他自己都有些吃驚,和清朝翰林院的許多翰林一樣,在京城時都號稱自己是“清流領袖”,與那些藏汙納垢的地方大員水火不容,而真正外放到了地方上任實職,就開始痛恨“清流”,恨不得斬盡殺絕,比那些原本就與“清流”勢不兩立的人有過之而不及,真是屁股決定腦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