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隨口答謝,卻顯然還是信心不足,朱厚熜便不再說這個話題,又問俞大猷對於抗倭有何見解。
俞大猷說在他看來,倭寇雖來自海上,卻專精於陸戰,於水戰反而不熟,對付這樣的敵人,加強沿海要隘的守備隻是消極防禦之法,更有效的戰術應該是以戰船殲滅敵於海上,不使其有登陸的機會……
朱厚熜大喜,說:“俞將軍所言甚是,海戰之法可有良策?”
俞大猷很不好意思地說:“咱家隻是一名微末小校,未有機會領軍作戰,還不知曉海戰之法。”
朱厚熜笑著說:“海上之戰無他術,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多船勝寡船,多銃勝寡銃而已!”
俞大猷渾身一震,念叨著:“海上之戰無他術,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多船勝寡船,多銃勝寡銃而已……”突然,他站了起來,抱拳在頭單膝跪地:“一語道破天機,先生真乃神人也!”
做人要厚道,剽竊了別人的學術成果還要受人家的大禮參拜,臉皮再厚的人也做不出這種事,朱厚熜趕緊伸手將俞大猷攙扶了起來,說:“俞將軍快快請起,在下班門弄斧而已,貽笑大方,貽笑大方……”
俞大猷換成了崇拜的眼神看著自己,讓朱厚熜不好意思再跟俞大猷談論軍事——怕終究會被人看穿自己濫竽充數的真麵目,轉而詢問福建廣東的風土人情。
拜那個時代看過的閑書所賜,朱厚熜知道有三大高產農作物番薯、玉米和馬鈴薯是明朝中後期傳到中國的,這三種農作物適應性強、產量高、又不需要多麼肥沃的土地,能夠生長在很惡劣的環境中,是中國老百姓賴以活命的“救命糧。立誌要做一位好皇帝的他當然首先要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也就格外關心這三種農作物的種植情況。沒有信任的外官可以托付如此機密而又匪夷所思之事,他不惜動用錦衣衛遍布全國的番子進行了秘密調查,調查結果讓他很失望,現在隻有被叫做“番麥”的玉米已經由南洋引種傳入沿海諸省,番薯和馬鈴薯都還沒聽說過。可是他不相信那些五穀不分,隻知道聽牆根、抓人打人的廠衛特務的農業知識水平,如今逮著了來自福建的俞大猷,自然要仔細查問。
俞大猷搖搖頭:“番薯?沒聽說過。”
不會吧?番薯可是你們福建的一大特產啊!朱厚熜還不死心,又問:“它又叫山芋,這麼大個……真沒有聽說過?那就算了。馬鈴薯呢?哦,又叫洋芋,要不就叫土豆,有沒有?”
俞大猷還是搖搖頭:“也沒聽說過。”
怎麼都沒有?看來自己的運氣還不算很好,穿越回來的時間早了一點,老百姓的吃飯問題還得再動些腦筋才行。好在玉米已經傳到了中國,得趕緊派人陸續引種到全國,尤其是幹旱、土地貧瘠的山區;番薯和馬鈴薯都是從東南亞一帶傳過來的,就為這兩種高產農作物,也得派人下一趟西洋,一定要盡快把它們引種回來。遇到災荒之年,老百姓活命全靠它們了!
在座幾人都有心思,也無心多吃酒,熱菜剛剛上齊,黃錦搶著付了帳,朱厚熜和俞大猷互道一聲“叨擾”,就散了這場偶遇而起的筵席。
出門之時,朱厚熜裝著隨意地問:“俞將軍可是在驛站下榻?”
俞大猷臉一紅,說:“咱家非是到京公幹,未有兵部勘合,便不能投宿官驛,如今住在福建會館。”
“好,”朱厚熜衝著俞大猷一抱拳,說:“今日在此別過,祝俞將軍鵬程萬裏!”
俞大猷苦笑一聲:“王兄見笑了。”說著,搖搖頭轉身走了。
看著他孤單落寞的背影,朱厚熜咬牙切齒地說了一句:“野有遺賢,當國者難辭其咎!朕看那兵部尚書丁汝夔這官也是當到頭了。”
“老大,”黃錦緊張地左右看看,低聲說:“這等話,老大還是回宮再說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