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攘外必先安內(二)(2 / 2)

戚繼光頓時瞪圓了眼睛,仿佛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般:“你?”

高拱點點頭:“不錯。”

“肅卿兄!”戚繼光痛心疾首地說:“全軍將士效死用命,浴血奮戰,正欲畢此功於一役,朝廷卻要與韃靼虜賊議和?!”

“畢此功於一役?”高拱苦笑著說:“禦林軍、營團軍、五城兵馬司,還有各省勤王之師,近三十萬軍隊鏖戰近月,隻我營團軍便有近萬弟兄捐軀沙場,好不容易才將韃靼大軍抗擊於京門之外,要想畢此功於一役,又談何容易!”

戚繼光的語氣冷了下來:“高大人既然不相信我明軍戰力,末將也無話可說。不過,末將曾奏報高大人,據大同叛軍俘虜招供,虜賊軍糧本就不多,我營團軍騎營一戰殲滅大同叛軍之後,虜賊已有多日未曾派人出營征糧打草。依末將愚見,虜賊糧秣不濟,必不耐久戰,不出旬月自會撤軍。朝廷又何必急於與虜賊議和,受臨城脅貢之辱?”

戚繼光已改口稱自己為“高大人”,高拱卻不生氣,反而越發地懇切了:“元敬,愚兄也知韃虜是一群窮凶極惡之徒,一向藐視天威,屢屢寇犯國門,肆行剽掠,殺人如麻,與我大明天朝上國有不共戴天之仇。不過,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國內尚且不安,又何以攘外夷?且江南為國朝根基之所在,天下財賦之重地,旁的不說,各省每年解送京師數以百萬計之錢糧,幾乎全由南直隸、浙江、湖廣等省承擔。江南一日不寧,非但抗擊韃虜、保境安民無從談起,明年大內奉養、官吏俸祿、生員廩祿及將士糧餉皆無所出,朝廷更無財力安置北直隸、山西、河北等省難民。到時候饑民盈野,軍餉不繼,富戶豪強囤積居奇,奸人逆賊乘機煽惑,這些都足以成為動搖國朝根基的致亂之源!故此愚兄以為,韃虜固然可慮,但時下朝廷心腹之患,隻怕還是江南逆賊。江南叛亂能早日平息,便對朝廷日後之大計大有裨益。再者,若是韃靼虜賊與江南叛軍勾結起來,朝廷又將何以禦敵?關乎天下興亡、社稷存續,皇上也不敢冒這個險啊!”

戚繼光心中“咯噔”一下,這才意識到了問題遠非自己原來想的那麼簡單!他汗顏地說:“元敬一介粗鄙武夫,既不能上體聖憂,反以管窺之見詰難肅卿兄,冒犯之處,還請肅卿兄海涵。不過,夷狄最是凶頑不服教化,今日縱受招撫,難保他日不再反叛。肅卿兄當提醒皇上,且不可對其掉以輕心。”

高拱歎道:“元敬何必過謙,你能想到此節,已當得‘深謀遠慮’四字之評!皇上也知邊事不靖,概因韃虜兵強,我軍疲弱,九邊重鎮終年奔命,自救不暇。若能通過議和爭取到一段時日,我朝便可整軍旅,嚴操練,修戰守之具,興屯田之利,他日韃虜若是背盟來犯,我朝不但可以數年蓄積之財力從事戰守,更可興問罪之師,犁庭掃穴,成萬世之功。這便是朝廷‘外示羈縻,內修武備’之要旨。”

戚繼光麵色稍有緩和,隨即又憂鬱地說:“韃虜一向貪得無厭,臨城脅和,條件想必十分苛刻,而且日後還會變本加厲,若不能滿足,他們還會以此為由,再興兵進犯。我朝又該當何為?”

“茲事體大,愚兄雖知一二,卻不便說於你知,還請你見諒。不過你且放心,以皇上之睿智,自不會應允什麼過分的條件。”說到這裏,高拱突然笑了:“議和之事既然是嚴閣老首議,他又為禮部尚書,皇上便著他去辦了。我們就拭目以待,等著看我們嚴閣老的大才吧!”

戚繼光知道高拱因其恩師夏言的緣故,對嚴嵩多有不滿,雖出於附和了嚴嵩的奏議,卻也存著“站在岸上看翻船”的心思,盡管看不慣包括高拱在內的文官們在國難當頭還勾心鬥角的行徑,但他畢竟跟高拱私交甚篤,也不好表露出來,便說:“既然如此,我軍還需加強戒備,以防虜賊求貢不成狗急跳牆。”

“這是自然,皇上已著兵部傳令各門守軍嚴加防範。”高拱微微側身,悄聲說:“皇上還有一道密旨給你,命你率騎營於今夜再次繞過韃靼防線,封鎖京師通往江南的諸條要道,有南邊來的官軍百姓,一律先扣押起來。”

戚繼光先是一愣,隨即便明白了過來:“皇上天縱聖明,既然那個又蠢又笨的榮王千歲和楊金水能千裏迢迢逃到京城報訊,留都南京和江南諸省的官員想必也有人會如此,若是落到虜賊手中,隻怕議和之事又要起波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