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2 / 2)

江南遊擊軍原本有一萬兵馬,南直隸錦衣衛也有五千多人,再加上義勇投軍的青壯百姓,如今已擁兵三萬餘眾。依俞大猷統軍之才,又得了皇上“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遊擊戰十六字真訣,論說不該落到這步田地,最不濟也能沿原路返回浙江,皇上有“事可為則為,若不可為,當引軍退回雙嶼休整待命。”的聖諭,並囑咐汪直敦請徽州海商集團與江南遊擊軍保持密切聯係,隨時準備派出船隊接應他們撤退,已達到襲擾江南叛軍深遠後方戰略目的的江南遊擊軍沒有必要滯留南直隸孤軍奮戰。可是,隨同南直隸錦衣衛反出南京的有因新政之爭被罷官貶謫還鄉的前都察院禦史嶽林和不少苟全性命於兵禍的南京六部職官司員,如今合兵一處,軍中驟然多了許多官位顯赫的文官,出於禮貌,俞大猷遇事就不得不與他們商議。結果,撤回浙江之議遭到了這些文官的堅決反對,他們聲稱為國捐軀,屍骨餘香;苟且偷生,遺臭萬年,因此,自己寧可戰死沙場,也不能倉皇逃竄,更不能接受不法海商的援助。俞大猷一時也無法說服他們,隻得率軍與十幾萬叛軍在南直隸腹地周旋。

戰局瞬息萬變,南京那幫勳臣集團決議將駐屯徐州的靖難軍撤回江南固然是為了掩蓋敗績,但對已危在旦夕的江南局勢也看得很清楚,調集南京守備各軍圍追堵截,俞大猷稍一猶豫,全軍就被纏住,無法脫身。經過幾番惡戰,江南遊擊軍終究不敵數倍於己的敵人,且戰且退,於七月二十八日撤到了常州。

到了此時,那幫文官總算是明白了再在南直隸糾纏下去,就有全軍覆沒之虞,同意俞大猷撤回浙江,或向東南撤至寧波,或向西南進天目山遊擊的動議。但是,戰機稍縱即勢,因浙江巡撫郭萬象擔心禍水再次被引向本省,也調集通省兵馬在南直隸與浙江交界的湖州一線部署重兵防堵,久戰兵疲、傷亡慘重的江南遊擊軍無法突破浙省防線,不得不返回常州,選擇了在常州駐守。

一撤入常州,俞大猷便命人清點城中人丁倉儲,征集軍需糧草,緊急部署城防諸事。江南遊擊軍、南直隸錦衣衛、義勇鄉民,以及所有能被動員起來的青壯男丁都被武裝了起來,編隊分組,劃分防禦地段,日夜輪班值守;城中的老幼婦孺也都被動員了起來,在城下燒煮食宿,也是日夜輪換。嶽林等文官都分派了任務,或率民眾搬運木石、搶救傷員,或率工匠趕製兵器、鑄造炮彈。俞大猷、宋子端等各級軍官將佐更是長居城上,與全軍兵士軍卒同甘共苦,擺出了一副嚴防死守的架勢。這半個多月來,新明朝廷的十幾萬大軍輪番攻城,死傷近萬人,都被江南遊擊軍奮力擊退,至今也未能攻陷城池。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因此,新明朝廷除了一日數次發出嚴令,催促各部加緊圍剿之外,還將剛剛撤回江南的靖難軍一部調至前線,將常州城裏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現已全麵主持新明朝廷軍務的魏國公徐弘君也輕裝簡從,趕到了前線督戰,驅趕著十幾萬叛軍兵士或兩三日一次,或一日數次地猛烈攻城。

困守孤城的江南遊擊軍外無強援,內乏糧草,在叛軍這半個多月的瘋狂進攻之下,已是疲憊不堪,形勢日趨惡化。尤其是八月十三日這天,從清晨開始,叛軍就投入數萬兵力,從東、南、北三麵猛烈進攻,惡戰持續了整整一天,城頭數次告急,幸虧守城軍民抱定了寧死不屈的決心,拚盡全力堅守,才打退了叛軍的瘋狂進攻。

晚霞漸漸散去,天空漸漸幽暗下來,先是近處城牆上隨風飄揚的那一杆“明”字大旗,然後是城外遠處那黑壓壓的一片敵軍營帳,都次第消融在蒼茫的暮色之中。陣陣秋風吹過,帶來了一絲若有若無的寒意,守城軍卒都將那身單薄的夏衣又緊了一緊。不過,每個人都在心中暗自慶幸,充滿了緊張和危險的一天終於又過去了。

夜暮時分,率軍激戰竟日,剛剛洗去了鎧甲上的硝煙和血汙的俞大猷還是如往常一般邁著平穩的步伐,登上了城垣,開始每日必行的巡城。城上守軍都恭恭敬敬地行禮,他一一點頭致意算是還禮,態度十分溫和,神情十分恬靜。

但是,沒有人知道,當俞大猷的視線滑過他們的身軀,看見了城外那密密層層、已經亮起了點點號燈的叛軍營帳之時,他那平靜的麵容之下,突然泛起了何等的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