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調糧購糧(2 / 2)

軍需供應總署由戶兵兩部共管,但署長卻是由戶部左侍郎兼任,說起來主要的責任還在戶部。身為戶部尚書的馬憲成如此自告奮勇,可不單單是勇挑重擔,擔當國事,而是為了替朝廷省點錢--照例征發各地民夫運送軍糧,朝廷隻需隨便給點賞銀和糧食,不必按路程和運量付給腳力錢,算是百姓為國家做出了一點貢獻。

馬憲成的這點小九九當然瞞不過朱厚熜,當即就用他方才提出的征調民夫貽誤農時的理由來反駁他,令馬憲成啞口無言,不得不另外提出一條建議:朝廷為了恤商,確實不該強行征調商人囤積在各處馬市的糧食,卻也不必照價收購,可以暫時借貸,日後如數奉還即可。

他的理由倒也說得過去--朝廷借的是糧食,如今國朝大興農務,通州軍糧庫及各地倉廩之中有的是糧食,拿來還給他們也就是了。而且,商人囤積的糧食,一大半是在當地屯田開中所獲,即便是從外地販運而來的那一部分,也是利用冬季農閑之時雇傭民夫起運,腳力錢便宜,但他們的賣價卻是隨行就市,甚至有意囤積居奇,哄抬物價,惟恐沒有把買主最後的一厘銀子也榨幹。朝廷若照眼下的時價從他們的手中收購糧食,就被那些惟利是圖的商人給坑了!

朱厚熜一哂:商人未必就不是我大明的子民,他們賺到的銀子未必就能運到外國去?這幾年裏民市興盛,那些商人都發了財,不論是買房子還是置地,哪怕是吃喝玩樂養女人,都算是拉動了內需,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他們販運糧食用於互市,一來解決了目前國家農業發展,尤其是北方糧食增產之後的糧食銷售問題,避免了“穀賤傷農,豐做饑謹”現象的發生;二來利用農閑之時雇傭百姓運輸糧食,讓百姓也賺到了銀子。朝廷、商人、農民三方都受益匪淺,可謂利國利民。你這麼搞,無異於國家當了強盜,打劫了那些商人,日後誰還敢把糧食販運到邊地?此外,正所謂“饑寒起盜心”,沒有商人販運糧食到邊地貨於蒙古各部,蒙古各部民眾便沒了糧食吃,勢必還會南下剽掠,不但百姓難以安寧,影響國家經濟建設,朝廷還得花去巨額軍費禦敵衛國,那就不是區區十幾萬兩銀子所能擺平的事情了,你這才叫“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盡管馬憲成覺得皇上未免有點危言聳聽,但皇上的分析絲絲入扣,讓他一時也無法回駁,囁嚅著說聖天子明見萬裏,愚臣自愧弗如。隻是……隻是……”

隻是了半天也沒有敢說出來,朱厚熜笑了起來:隻是什麼?隻是你馬閣老眼下的難關就過不去,是不是?你放心,朕既然這麼說,自然有朕的打算。從商人手中照價收購糧食,可以不必你戶部掏銀子,就拿各處倉場積壓的那些貢品折價充抵好了。朕那日曾跟你提說過此事,你趕緊著令戶部有司把庫存實物逐一估價,看看哪些可以用來抵給商人換購軍糧,列出個單子。對了,既然是積壓的陳貨,折價不妨優惠一點,就當是朝廷讓利給那些商人,他們無利不起早,有賺頭才願意跟朝廷做這筆大買賣嘛。

全國各省府州縣上繳的各色貢品,都要交到戶部廣積庫、廣盈庫、承運庫、行用庫、儲濟倉等各處倉場儲存,以備宮裏和朝廷使用。除了在驗收入庫之時,各處倉場承運大使可以敲地方衙門的竹杠之外,入庫之後就成了戶部的一大負擔,不但要防火防盜,還要防潮防腐,管理不善導致貢品腐壞,就是戶部的責任。如今皇上同意折價處理戶部各處倉場庫存貢品,戶部正好可以卸擔子,這無疑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馬憲成頓時喜形於色,連聲稱頌吾皇聖明。立刻責令戶部有司拉出了單子,連貢品估價都是遵照聖諭略微從寬,這在他這個山西老摳已經是破天荒的頭一遭,戶部上下人等都嘖嘖稱奇,傳為一時笑談。

這一番爭論發生在聖駕出京之前。經過商議,朱厚熜和馬憲成都是胸有成竹,以為已經把軍糧收購一事解決了,誰知道到了宣府才知道,原來都是在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