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部身處最接近中原的河套地區,比蒙古其他部落更多地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而且,比之其他部落的酋首,俺答更有遠見卓識,對漢人文化也景仰已久,別的部族要麼禮聘請本族學者,要麼從吐魯番請來維吾兒族學者,他卻獨樹一幟,利用擄掠來的明朝儒生為他的王子和各位王公貴族當先生。他手下的那些王公貴族們人人都能說幾句還算流利的漢語就是明證。但是,麵對明朝皇帝送上的第三件禮物,他卻不禁躊躇了,沒有當即應諾謝恩。
一來是因為朱厚熜又犯了一激動就亂講話的老毛病,俺答聽不懂他話語之中那些諸如什麼“文明時代”、什麼“橫跨歐亞”之類含混晦澀的新鮮名詞;二來前兩件禮物“和平”和“幸福”都是蒙古各部夢寐以求之事,稱得上是厚得不能再厚的厚禮,可是第三件禮物“文明”,卻讓俺答心生疑雲:選送王公貴族子弟去大明求學,焉知不是明朝要將他們扣為人質,防止各部違背盟約再度興兵入寇的用意?
雖說以往蒙古各部請求明朝恩準通貢開市,往往也要留下人質,但隻以兩三個為限,兩家即便翻臉,也隻犧牲那兩三個人而已。哪象眼前這位明朝皇帝這麼獅子大開口,竟要各部選送大批子弟入朝為質,當然能使各部投鼠忌器,不敢輕率撕毀盟約,但這麼做,豈不引起各部王公貴族的強烈不滿和集體反對?至於明朝皇帝提出各部貧寒家庭子弟也可自願前去求學一事,或許正是為了打消各部王公貴族的疑心。如若真是如此,明朝皇帝的用意便是昭然若揭,算盤也就打得太精明了!
俺答這麼想倒也並不完全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隻是,他沒有想到明朝皇帝的用意更為深遠。
當然,朱厚熜之所以會提出這個建議,確實不完全是出於無私地替蒙古民族培養人才、傳承文明的目的,還有利用漢人文化來同化蒙古民族的用意。他知道但兩族之間的猜忌也不是他發表一通“永為手足兄弟”的宣言就能消除的。因此,此刻見俺答沒有立刻致謝,他知道俺答到底在擔憂些什麼,卻也不點破,又笑著說:“王公貴族子弟不享受朝廷的廩膳津貼,可不是朕舍不得多花那點銀子,而是朕知道,那些小孩子從小都是嬌生慣養、錦衣玉食,跟我大明的官紳豪富之家的孩子沒什麼兩樣,少不得要自己帶仆役照顧飲食起居,朕就不必多此一舉了。至於那些寒門子弟,因漢蒙兩族生活習慣多有不同,他們的飲食起居諸事,還要順義王予以配合,派一些忠厚老實且吃苦耐勞的仆役到各處學堂當差,為他們做些可口的飯食,這部分的開銷,也由朝廷承擔。莘莘學子,負笈東來,也真是不容易,朝廷應該盡可能地給他們提供方便舒適的生活環境嘛!”
俺答略微放心了一點:既然說了是自願原則,各部王公貴族可以找出種種借口不把子弟送去;至於明朝皇帝的這一番好意,隨便指派些普通部民子弟或奴隸娃子去應付應付也就是了。此外,能派仆役跟著一起去,名為照顧飲食起居,也可暗中監視那些學子,也不必擔心他們會被明朝發展成暗探……
再次謝恩之後,俺答轉向了自己麾下的兵士,高聲喊道:“兒郎們,年年征伐,歲歲廝殺,隻為能有飯吃、有衣穿。今日大明皇帝送給了我們三件厚禮,一是和平,二是幸福,三是文明,不但承諾永不再提北征之議,還恩準永不罷設各處馬市,大家不必再拿命去換那些東西,能安心地照看自家的牛羊,每天都能坐在自家的帳篷裏喝茶;大家的子孫還能去天朝上國讀書、做官了!”
又是一陣短暫的沉默,韃靼陣營之中突然爆發出了熱烈的歡呼聲。
俺答麵帶微笑地看著自己的將士們,等到興奮的歡呼聲漸漸平息下來,將雙手一拍,一頭通身雪白,沒有一絲雜色的馬被人牽了出來。
俺答雙膝跪在了地上,一手撫胸,一手戟指向天,對朱厚熜說:“久聞天朝父母之邦自古以來便講究刑馬為誓,俺答今日也刑馬為誓,永世稱臣,歲歲朝貢,絕不再犯天朝父母之邦!”
倒在地上的白馬痛苦地抽搐著,血從馬脖頸上潺潺流出,慢慢滲進草地之中。兩軍將士們都在沉默地看著,不知道為什麼,許多人的眼中漸漸盈滿了淚水……
幾百年來,漢蒙兩族劍拔弩張乃至相互攻殺所結下的仇恨如同一塊萬年不化的堅冰一樣,橫亙在兩族之間,但在這一刻,那塊堅冰悄然出現了一道裂痕,雖然很淺,但是,朱厚熜相信,在溫暖的陽光的照耀下,總有那麼一天,堅冰會融化成涓涓細流,滋潤久旱的長城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