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後生可畏(2 / 2)

窗外的俞大猷心裏不禁“咯噔”一聲,暗自歎道:果然後生可畏、敢想敢說!難道他就看不出來,皇上在禁軍及四大重鎮組建混成旅,原本就是為了戰略防禦,並無橫掃大漠的打算?

學員們的爭論涉及到了當代漢蒙之間的戰事,身份特殊而尷尬的亦不刺不好參與進來。但是,李成梁話語之中隱含的意思,直接指向了大明王朝對蒙古各部的總體戰略方針;而且,以漢蒙兩族持續數百年的血海深仇,明軍各級軍官將佐未嚐沒有再度北伐、勒石而還的雄心壯誌,亦不刺不願座下這些明軍軍官、未來的邊鎮大帥們再就這個問題深入討論下去,便說道:“本課隻是討論步騎兵種優劣與戰陣之關係,諸位的發言有些跑題了。今日的課就上到這裏,諸位回去之後各選一個宋元戰例,或為宋將,或為元將,詳加分析其中用兵之得失、成敗之關竅,十日之後交卷。”

學員們齊聲應諾,恭恭敬敬地給亦不刺行了軍禮之後,魚貫而出。亦不刺收起牆上的掛圖,剛剛出門,隻見樹下一人對著自己微笑,正是今日講堂上屢屢被學員提及的一代名將俞大猷。

兩人昔日各為其主,沙場交鋒毫不留情,卻又都是一代英豪,彼此惺惺相惜,亦不刺兵敗被俘之後,俞大猷多次親往探視,敦敦勸慰他順應天命、歸順天朝,昔日死敵竟結下了非同尋常的友誼。亦不刺見著來人是俞大猷,便搶先給他敬禮,隨口問道:“誌輔兄今日怎麼有空來軍校?”

俞大猷一邊還禮,一邊說道:“愚弟已受命調任朝鮮,今日來此,一是與軍校協商選調軍官將佐一事;二來也是向我兄辭行。”

亦不刺說:“我從邸報上看到了俞將軍的任命,正想要去恭賀將軍履新的。”

方才亦不刺匆匆結束課業,俞大猷能猜到他心中在擔心些什麼,看看左右無人,便壓低了聲音對他說:“好叫我兄知道,順義王(指韃靼首領俺答)已集合土默特部十萬兵馬,於近日出兵豁爾豁納黑川,討伐紮答闌部。”

亦不刺身為黃埔軍校教官,食大明三品武將俸祿,朝廷邸報也都要抄送給他。不過,俞大猷所透露的消息,卻是來自九邊的軍情密報,隻有朝廷重臣和統軍大將才能看到,他這樣身份特殊的客卿也就無從知曉。因此,聽俞大猷這麼說之後,他的身子猛地一震,眼中驟然閃出一絲神光,隨即卻又黯淡了下來,臉上流露出難以掩飾的痛苦之色。

原來,在亦不刺看來,自己身為韃靼土默特部有數的幾位“巴圖魯”之一、又是統軍萬夫長,若不是因為當年悍然舉兵襲擊大明天子聖駕,汗王傾師討伐黃金家族的死敵紮答闌部,又怎能少得了他亦不刺?可是,他如今已是被長生天拋棄、被逐出草原的罪人,今生已經沒有機會重歸汗王的帳下、在白色鷹旗的指引下征討廝殺--就算是大明皇帝開恩放他回去,翁吉亦惕部和巴魯赤思部兩部青壯勇士已經在兩年前的那場血戰之中損失殆盡,他又如何能為汗王一統草原的霸業效力?

想到翁吉亦惕部和巴魯赤思部兩部,亦不刺的心象是被狠狠地揪了一把一樣,劇痛起來--兩部青壯男丁因為自己的一時衝動而血灑草原,隻留下那些老弱婦孺,即便不會被其他部族吞並,日子過得又該是何等的艱難……

當年皇上巡幸草原,正是俞大猷率軍護衛聖駕,對所有事情來龍去脈都了如指掌,自然能猜到亦不刺為何如此痛苦,便說道:“此前,順義王已謹遵皇上聖諭,將我兄所掌的翁吉亦惕部和巴魯赤思部兩部遷到了岱海一帶定居。皇上又密諭大同軍,除非接到貴部邀請,各部巡邏、演習均不得接近岱海百裏之內。”

亦不刺長長地籲了一口氣:岱海水草肥美,物產豐饒,又處於土默特部設在古豐州的老營與明朝大同重鎮之間,有大明皇帝的庇護,也不必擔心其他各部垂涎。此外,汗王將翁吉亦惕部和巴魯赤思部兩部遷到這裏,無疑是擔心明軍趁土默特部與紮答闌部爭鬥之際進擊草原,要讓他們作為抵擋明軍進攻的第一道屏障。而明朝皇帝的那道密旨,無疑是表明了明朝不會趁機侵襲土默特部的態度。看來,明朝皇帝的確是信守當初巡幸草原之時所做出的要帶給草原永久和平的承諾;沒有來自明朝的威脅,以汗王的雄才大略和土默特部十萬精兵,黃金家族再度統一草原、恢複成吉思汗昔日榮光,已不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