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有利必有弊--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創設經筵製度,本意是為了讓朝中那些飽學碩儒給皇上講解經書,一是提高皇上的學問,二是傳授儒家治國之道。發展到後來,就成了一種儀式,繁文縟節不必細說,舉辦經筵也極盡奢華鋪排之能事,不但要修繕粉飾文華殿,還要遍賞群臣,一次大經筵花上十萬幾十萬兩銀子都是稀鬆平常之事。對於皇帝來說,花錢多少都是小事,關鍵是那些繁文縟節實在討厭,因此,英宗正統以降,曆代皇帝對於出經筵都是能推即推。當今皇上嘉靖帝朱厚熜由外藩而入繼大統,起初為了贏得朝臣們的好感,還堅持出了幾年的經筵,及至他為親生父母爭封號,和朝臣們鬧起了“禮儀之爭”,幹脆也就把經筵給停了。眼下和張居正說話的這位皇上,由於是個冒牌貨,剛剛穿越回明朝之時,一來不知道有這麼回事兒;二來知道了大概也不會想著要去恢複這個製度給自己找不自在。朝臣們也沒有人敢重提舊事。
因此,明朝前期和中期的皇帝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知禮儀,工詩文,擅書畫。就連才智平庸的明憲宗成華皇帝,也畫得一手好畫,所製《一團和氣圖》首開中國繪畫史上的正圓構圖技法,也算是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做出過一點貢獻。
不過,除了太子在九歲幼衝之年便出閣講學、接受正規嚴格的教育之外,明朝皇室對於普通皇子的教育就基本上處於放任自流的狀態了。若是該皇子深得父皇寵愛,興許還好一點,若是不幸失愛於父皇,就根本無人問津。加之皇子雖能晉封親王,但一到成年便要離京到自己的屬地“之國”,王府屬官遠離朝政中樞,多年升遷無望,也難安其位。這種情況下,誰還有心思去管那個注定無法登基做皇帝、也就不能給自己帶來升官機遇的王爺的教育問題?
明朝皇族教育製度如此厚此薄彼,由此便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一旦太子英年早逝,需要從皇子中另擇人即位大寶,那個未曾受到正規嚴格教育的皇子能否承擔起治國理政的重任?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已經擺在嘉靖一朝君臣麵前的一個嚴峻現實--
注:內書堂--明朝宮中開辦的宦官學校,始設於宣宗宣德年間,由司禮監總督(掌印)任校長,請翰林院的學士擔任老師,收容宮中十歲以下的太監讀書習字,所學知識包括《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四書》及《千家詩》、《神童詩》等啟蒙教材。開明朝宦官專權擅政之先河的太監王振便出於內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