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整軍備戰
站在海高城的城頭上,眼看著城外明軍騎兵越聚越多,已經遠遠超過了城內守軍的人數,無數支黑洞洞的槍口、一柄柄雪亮的馬刀示威似的對著城頭高高舉起,大概隻需一聲令下,就要劈開麵前的城牆;而主公島津貴久血淋淋的人頭仍被明軍士兵高高擎起,似乎在暗示著城中之人如果膽敢抵抗,就要遭受到何種的下場;再加上城內守軍越來越多的人都握緊了手中的刀槍,用凶狠的眼神盯著自己,發出無言的脅迫,海高城城主高山八彌終於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壓力,對身旁的武士、足輕黯然說道:“如果大家都沒有信心替主公守住這座城,那麼,這座城是無論如何也守不住的。既然如此,身為城主的我也沒有權力逼迫大家和城池同存亡。戰敗失城之責就由我一力承擔,待我向主公謝罪之後,大家就請便吧!”
既是為了維護自己武士的尊嚴,也是為了向主公島津貴久盡到忠義,更是為了換取留在鹿兒島城的家眷的安全,高山八彌選擇了切腹自盡。另一位協助他守城的島津氏家臣替他做了介錯之後,馬上命人打開了城門。明軍鐵騎呼嘯而入,迅速將海高城守軍統統控製了起來,並占據了城中各處要害之處。
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海高城,獨立騎兵旅將士們士氣高漲,紛紛請纓繼續追擊那些潰逃到鹿兒島城的倭奴,一舉拿下倭奴島津氏的老巢,隨便再砍去那個施出“金蟬脫殼”之計溜之大吉的倭奴頭目島津貴久。旅長亦不刺考慮到其時天色已晚,加之眾將士從午後時分便投入戰鬥,又奔襲海高城,無論兵士還是馬匹都疲累不堪且饑腸轆轆,不宜再長途奔襲鹿兒島城,便婉言勸阻了眾將士,一邊命人埋鍋造飯,一邊派人回稟俞大猷。
騎兵旅奪取海高城的戰報送達之時,負責正麵攻擊島津氏雁翔陣的三個步兵師已經結束了戰鬥。因永定港畢竟隻是一個突擊修建起來的港口,這陣子一下子湧進來一萬五千多人的大軍,著實擁擠不堪,俞大猷便留下第二師打掃戰場,親率第一師和第三師移駐海高城。被羈押在城中的海高城守軍看到如此雄壯的軍勢,無不驚恐萬狀、麵無人色,心中暗自慶幸自己未曾與這樣的敵人交手,也感激高山八彌城主的識時務。
拿下海高城之後的次日,俞大猷在海高城召集副軍長亦不刺及第一軍各師團長商議下一步作戰方略,議定第一軍兵分三路,其中,第二師以一個團駐防海高城,並策應崇明島守備團加強永定港的防務,其餘兩個團次第攻擊薩摩兩個小城--有守軍八百的輕海城和守軍五百的能見城;第三師全師出動,攻打薩摩境內僅此於海高城的大城--有守軍三千的大彌城,並負責監視與薩摩接壤的大隅、日向兩國,阻擊駐守大隅、日向兩國的島津氏倭奴回援鹿兒島城。第一師及獨立騎兵旅、軍屬重炮團負責攻打倭奴島津氏的老巢鹿兒島城。三路大軍繼續遵循穩紮穩打的思路,用一個月到一個半月的時間完全蕩平薩摩。
不過,俞大猷考慮到第一軍自從在朝鮮釜山軍港誓師出征之後,先後攻克了對馬、壹歧兩島,又直撲薩摩,雖說接連取勝,全軍將士士氣高漲,但畢竟坐了一個多月的海船,兵士們過於疲憊,且有不少人因不服水土而生病;加之明軍並不打算橫掃九州,隻是要教訓教訓在背後支持倭寇騷擾大明海疆的薩摩島津氏,並為中朝聯軍下一步兵進伊勢灣,深入倭國近畿作戰建立一個鞏固的基地,作為轉運兵員、軍需之用。因此,他命令全軍轉入為期十天的休整,並命各級軍官將佐認真總結此戰得失,悉心鑽研倭奴戰法,並派出探馬斥候勘察薩摩各處山形地貌水文,以利日後再戰奪取更大的勝利。
卻說倭奴島津氏這邊,島津貴久在永定港外的合戰之中遭遇慘重失敗,丟下眾多家臣和武士,孤身倉皇逃回鹿兒島城,原本以為明軍很快就會殺到城下,自家兵馬又在這一戰中幾乎全軍覆滅,根本無力也來不及鞏固城防,便下定了以身殉城,維護自己武士尊嚴的決心,命令家老伊集院忠棟趕緊帶著島津氏族人和家臣們的家眷撤往日向,與先期前往日向的兒子、島津氏的家督繼承人島津義久會合,徐圖島津氏東山再起的宏圖偉業。可是,令他詫異的是,探子來報,明軍攻占了海高城之後,並沒有迅疾進兵,而是島津貴久的心中又漸漸燃起了希望,趕緊發出緊急征召令,要鹿兒島城附近的武士、足輕和青壯領民都到城裏來報到,一同固守城池,還特別提出要堅壁清野,要把所有的糧食、豬羊都送到城裏的糧倉來統一保管,一是增加鹿兒島城的軍儲,以備戰事曠日持久;二來也是為了一粒糧食都不能留給那些該死的明國人,讓他們乏糧自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