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不相與謀(2 / 2)

上杉謙信沒有理會他,繼續說道:“至於義久公說我上杉謙信會與三好長慶的想法不謀而合,都認為攻擊明軍一事宜速不宜緩,其實原因很簡單--九萬大軍齊聚伊賀,人吃馬嚼,多耽擱已天,所耗費的糧草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三好軍敗退紀伊那樣匆忙,大概並沒有把家中囤積的糧草都帶出來。我軍迅即與明軍展開決戰,既可以早日平定外夷之亂,也可以替三好氏省下一點糧草。”

島津義久國破家亡,手上沒有一兵一卒,隻好聽憑上杉謙信冷嘲熱諷;可是三好長慶卻不一樣--他當初可是近畿第一強藩,不但率軍上洛,占據了京都,連幕府將軍都被他放逐,若不是明國鬼畜突然冒了出來,別說是做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天下人”,就算是取代足利氏做征夷大將軍,也不無可能。如今雖說丟了三好氏世代經營的老巢紀伊,卻還占據著阿波、和泉、淡路、山城、攝津、河內、大和等七國;如今又借著退兵,將原本沒有國主、由國中豪族占據的伊賀收入囊中,除了駐守七國關津要隘的兵士之外,他還能聚集起四萬六千人的一支大軍,實力依然傲視諸多戰國大名之家,如何能忍受得了上杉謙信一而再、再而三的譏諷嘲弄!當即亢聲反駁道:“我們三好氏雖說敗退紀伊之時,的確沒有能夠得出多少糧草。但是,我有阿波、和泉、淡路、山城、攝津、河內、大和七國百萬石領地,堺港也在我的掌控之下。別說謙信公隻帶了一萬八千越軍前來增援,就算是象信玄公那樣帶上兩萬五千大軍,我們也能保證每個人都有飯團、每匹馬都有草料!”

上杉謙信冷笑一聲:“原來你是嫌我出兵少了啊!不知道你有沒有讀過兵書,可否知道‘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這句千古兵家的圭皋之言。我越軍雖不過兩萬,卻從來沒有讓人把越後給奪了去!”

三好長慶越發惱怒了,手習慣性地伸向了腰間,想要抽出武刀。可是,在進入武田信玄的軍帳之前,出於禮貌,他和島津義久都把武刀放在了軍帳門口的刀架之上,一摸摸了個空,便跳起來,揚著武將須臾不離手的軍扇,就要朝著上杉謙信打去。

這個時候,一直沒有說話的武田信玄大喝道:“住手!”

島津義久也趕緊拉著三好長慶的和服袍袖,說道:“長慶公息怒,息怒。眼下大戰在即,不但關係到我們各家的生死存亡,更關係到我們日出之國會否淪為異族強虜的附庸、我們大和民族千萬民眾會否慘遭異族強虜的殺戮和奴役,兩位大人還是以和為貴,共同對抗明國大軍的好……”

島津義久這些話雖然是對著三好長慶說的,但是,字字句句扣著民族大義、百姓疾苦,分明是說給一向堅守正道、匡扶正義的上杉謙信聽得,言下之意好象是說如果在這個時候鬧意氣,就等若是通敵賣國,便會成為民族罪人一般。

可是,三好長慶的舉動無疑是對上杉謙信莫大的侮辱;加之島津義久雖說也是一國大名,畢竟出身於窮鄉僻壤的九州,父親島津貴久當年的官位也不過是個從四品的左近衛權中將,比起上杉謙信的關東管領之職相差甚遠,而且因為天皇離奇失蹤,據說也被明國人弄到了九州,就連他繼承父親當初的官職,也沒有得到朝廷的確認,更何況他又已經失去了自己的領地,惶惶如喪家之犬一般,上杉謙信就更不願意給他麵子了。

見到上杉謙信還是對三好長慶怒目而視,武田信玄沉聲說道:“這是我信玄的軍帳,亦是聯軍總大將的帥帳。我信玄無才無德,原本不配做這個總大將,可是,你們公推眾議,讓我做總大將,也得到了義昭殿下的批準任命。你們可以不把我信玄放在眼裏,難道連義昭殿下都不放在眼裏嗎?”

聽到武田信玄抬出了幕府將軍足利義昭,一向信奉武家道義、尊崇幕府權威的上杉謙信這才收回了投向三好長慶的憤怒的目光,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說道:“請信玄公原諒謙信的失禮。”

武田信玄轉而對三好長慶說道:“長慶公,請把你的方略再細說一遍。”

聽完三好長慶絞盡腦汁想出的求勝之策,上杉謙信立刻站了起來,激憤地說道:“不行!隻要我上杉謙信還在軍中,就絕不允許有人做這種卑鄙無恥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