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那些倭人戰俘,此時已經成為了中朝聯軍的一大包袱:殺又不能殺--天朝義師當然不能做出虐殺降卒的不義之舉;放也不能輕易放掉--三好氏世代經營的老巢紀伊已被確定作為中朝聯軍威懾倭國近畿的基地,豈能將那些倭人戰俘放虎歸山,任其成為擾亂地方治安、甚至聚眾對抗天朝的致亂之源?還能提防著幕府將軍足利義輝時常打那些戰俘的主意--足利義輝已經不止一次地在俞大猷、戚繼光等人麵前流露出想把那些倭人戰俘收歸自己所有,作為自己的親兵的意思。俞大猷、戚繼光等人每每都是打個馬虎眼搪塞過去,心中暗罵那個倭奴最大的酋首好不識趣,這怎麼能行!倭國之所以戰亂不休,皆因以天皇為首的公家政權被以幕府將軍為首的武家政權所架空;而“應仁之亂”後的這些年來,幕府日漸式微,無力掌控天下,這才形成了“秦失其鹿,群雄共逐之”的混亂局麵。如果幕府將軍擁有自己的軍隊,再加上他武家第一人的號召力,隻怕自己便要統一倭國,用不著那些強藩大名來率軍上洛、號令天下……
盡管足利義輝生性懦弱,但是這一次被逆賊三好長慶趕出京都、放逐山野的教訓實在太慘痛,痛定思痛,也認為再也不能放任諸藩大名、領主日漸坐大,以致威脅到室町幕府和自己本人的生死存亡,就被徐渭、汪直等人煽呼的動了心,一方麵派遣使者出使大明,進貢方物,答謝天朝義助自己平定叛亂、還政京都的浩蕩天恩,並懇請天朝準允大軍再駐留日本一段時日,震懾諸藩大名,以幫助自己完成分封諸侯的大計;另一方麵,接受了汪直的建議,讓他在堺港商人中尋找願意購買天朝義師剛剛奪回的紀伊三好氏的領地之人,好籌措銀錢,用以整修京都並償付天朝義師駐紮日本的費用開銷……
汪直欣然領命,一到堺港就迫不及待地行動了起來。不過,在各座諸多商人之中,他之所以會選擇將土地賣給米商呂宋助左衛門,當然不隻是因為別的商人買來土地也沒有多少用處,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在當今的倭國,糧食可謂是一大戰略物資,產糧地的大名、領主要靠賣出糧食來擴充軍備;缺糧地方的大名、領主卻要購入糧食來養活家中武士。掌握了糧食買賣,就等於攥住了絕大多數大名、領主的命根子;二來中朝聯軍數萬大軍預定要駐紮倭國幾年,軍需糧秣也不能完全仰仗國內海運,若是能在倭國就地解決,不但可以節省巨額運費開銷,也不會再給朝廷那幫拘泥於太祖“三十不征國”遺訓的清流官員攻訐皇上“好大喜功、靡費國帑”的口實,豈不是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