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南轅北轍(三)(1 / 2)

對於長期幹“拆房”這個工種的人來說,這拆房也要分幾類。

當然,悠悠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長河中翻騰著不知多少智慧的浪花,這些智慧的浪花中也包括人類社會的一些總則,或者說是紅線。在這其中啊,“扒祖業挖老墳”可以說是最粗的一條紅線了。碰到這個線,在好德行的人也可以跟你玩命。

可是,偏偏,這規劃局就有這麼一支隊伍叫做“規劃監察大隊”,這大隊的主要營生就是東南西北的去“扒房”。

前邊章節在後陳村涉及城中村改造項目時,對這一支隊伍的主要工作方式與職責也有了簡單的介紹。

這支隊伍的主要工具是挖掘機。這相當於戰鬥部隊的裝甲車。單兵作戰工具是鋼橇。

前邊說到分類啊,這也主要是木子明在有一日和隊員閑談時的總結。

“鋼針哥,扒房時啥感覺啊?”

“子明老弟,你問是啥感覺?這他娘的還用說嗎,一個爽!”說著狠狠的抽了一口煙。

彌漫的煙霧中襯著的是一張苦笑的臉。

“子明老弟,從參加工作就幹這個營生,現在算算已經有十年了。這中間單位的名稱雖然有變化,一開始是在城建局的規劃股,在後來規劃股單列出來成規劃局,沒有兩年,機構合並,又並入城管,還是規劃監察,再到現在的規劃局。晃蕩這麼些年,但始終幹的就是這個營生,嗬嗬嗬。”

“糾結嗎”

“糾結?開始確實挺糾結。其實,現在也糾結。但這不也是沒辦法的事兒?既然幹了這分差,就要有這類工作的使命擔當吧。工作幹不好,領導不滿意,似乎阻礙了鳳襄的發展。工作幹好了,百姓不滿意,可能傷及到了百姓的感情。”

“規劃局在外可沒有好名聲”,木子明說。

“民眾有時候是盲目的。縣裏麵的決策畢竟還是為著發展大計考慮,不管什麼樣的方針政策,總會觸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這也是發展的陣痛吧。說實在的,我也是農村出來的孩子,知道蓋房不容易。一家一輩子也許也就蓋那麼一次房,這不是說蓋房的次數,而是說經濟條件。一磚一瓦那都是血汗錢。”

“說到這,還沒問你呢,鋼針哥,你老家是哪裏的?”

“老家是寧陽的,農村人。”

寧陽和鳳襄一衣帶水。

“所以,有時候吧,農村和城市相比,我更願意接城區的任務,相對來說,城市人的經濟條件更好一些。再有呢,就是自住和賣房的相比,更願意接商品房的任務。”

“後邊的這一條是為什麼?”

“作為自住房,那一磚一瓦都是他們的生計啊,安身立命之所在。堆起來的不是磚瓦,而是一個“家”,牽掛著內心深處的感情。而對於開發商或者說像後陳村那樣,蓋的房子是要售賣的,或者爭取更多補償的,那這堆起了的房子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個“工具”,或者說是“籌碼”。隻是為了爭取更多的錢。他們對房子不會有感情,我們內心更不會有羈絆。”

“對,鋼針哥,你說的有道理”

“對於政府而言,像後陳村的那些加蓋的,反而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呢,這樣說吧,比如要修路了,牽扯到征地,如果這家主人立馬就往地裏種樹苗啥的準備多要一些附屬物賠償款,這說明內心是願意征地的,隻是錢多少的問題,這樣不牽扯感情。雖然現在這個社會,感情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但一旦牽扯到這個玩意兒,事情就會難辦些。人心畢竟都是肉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