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龍戰於野”和“或天在淵”已經成為組織的核心,但鑒於組織的強大,他們並沒有鬧翻。
直到那一次契機,也就是公元775年,安史之亂之後,崔尚書發動政變,天字門以“滅門”的假象開始進入了歸隱的狀態,而和字門則是提出了解散“天地人和”,並且暗中製作《定鼎圖》,並安排十個家族秘密尋找龍骨。
而那個時候,十個家族中的鍾氏家族,已經與和字門有了一種微妙的關係。
這麼多年以來,兩個流派一直暗中尋找龍骨,但是他們清楚,龍骨最重要的,便是和氏璧,相傳和氏璧天啟之時,如果湊齊龍骨,能量石便會重組,成為神格,帶他們來到夢想的所在。
這個故事如同一條線,將寧若白的空白全部填充完畢,而他重新審視大家,已經有了新的定位。
兩大流派的陣營,也已經非常明晰。
以寧誌華和鍾叔為代表的“龍戰於野”,以喚應聲為代表的“或天在淵”。
如果仔細算算,自己作為和字門的門主,自然屬於“龍戰於野”,鍾小印乃是鍾叔的後代,自然也是這一夥的,吳哲乃是後來的修羅王,也是“龍戰於野”;
大官人乃是天字門的後人,應該屬於“或天在淵”;
地字門的鬼神司屬於兀茬人的勢力,不過現在已經瓦解。
至於人字門之人,在一定意義上講,或多或少已經成為兩個流派的棋子。
寧若白恍然大悟,父親的“野心”,徹底顛覆了過去自己日日都在擔憂的使命,如今看來,和字門的使命,並非重組“天地人和”,而是在於“龍戰於野”的所在!
怪不得自己前往的地方父親都曾去過,卻不曾拿走龍骨,可能在他的心中是這麼想的,最難的和氏璧由我尋找,那麼剩下的,都交給自己的兒子來處理。
不得不佩服這些年和字門的隱忍,因為在人字門看來,和字門是一群廢物,殊不知,和字門曆代門主所表現出來的懦弱,是因為他們有更加偉大的理想!
話說完,事情也就清楚了。
可能兀茬人的出現隻是一個插曲,可能“天地人和”組織隻是一個契機,真正圍繞中心的,仍然是上個文明的延續,仍然是“或天在淵”和“龍戰於野”的矛盾!
“小白,父親的良苦用心,和字門的曆代心血,你現在,明白了嗎?”
寧誌華的聲音打斷了寧若白的思考,然而思考之下,寧若白有些恍惚。
孰對孰錯,圍繞的是對神格的憧憬,是對能量的渴望。
寧若白不是站在金字塔尖的人,麵對著父親期盼的眼神,麵對著喚應聲熾熱的眼神,他回頭看了一眼大官人,對方表現的比往常淡然很多,而吳哲此時已經恢複到孩童的姿態,鍾小印眉頭緊皺,心裏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然而,寧若白做了一個誰也沒有想到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