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真的是波美拉尼亞(1 / 2)

埃吉爾一場病好了之後.很驚訝的發現阿爾托利亞與貞德之間的關係變好了雖然不是那種腦殘小說裏麵寫的:從今天起我們就是好姐妹了。那樣讓人感覺更像是百合,而主角才是被踹開的一方。但是,也算得上是從生死之敵上升到了麵和心不和的狀態。雖然彼此相處仍舊別扭。但是多半時間都會保持忍讓。就算真的起了什麼衝突。也會很快的克製自己。

就是這樣。埃吉爾非常奇怪。這兩個家夥,貞德先不說。但是阿爾托利亞的話,脾氣卻是大要死。為什麼會這樣呢?

不過,這些並不是重點。事實上,埃吉爾對現在這種狀態感覺到非常滿意。而因為精神上的滿足,也讓埃吉爾的辦事效率提高了不少。

一對南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巴巴羅多提出盟約!雙方共同組建聯盟埃吉爾幫助腓特烈擊敗北德意誌,薩克森的奧托。

條件則是事成之後,神聖羅馬帝國將bo美拉尼亞地區,還有荷爾施泰因地區割讓給諾曼王國。

埃吉爾許諾,如果腓特烈願意將這兩塊地盤割讓給自己的話.那麼他就願意立即進攻薩克森。

兩家夾擊。徹底將薩克森擊敗。之後出動十字軍擊敗東羅馬。雙方一南一北,共治歐陸。永結盟好。

當然埃吉爾這些話隻能騙鬼。賭特烈又不是傻子。怎能不知一山不容二虎這樣的道理?對於共治歐洲,永結盟好之類的話隻當成埃吉爾是在放空氣。不過,埃吉爾所說的從背後夾擊薩克森一事,卻是搔到了腓特烈的癢處。

奧托一世縱橫沙場多年。北德意誌數萬騎士,數十萬大軍,以及完善的商業體係,農耕製度,特別是奧托一世在薩克森的絕對權威。讓薩克森北德意誌的實力比南德意誌強了不少畢竟,南德意誌歸根結底是個聯盟。是施瓦本,bo西米亞,奧地利三家的聯盟。腓特烈隻占了一個盟主的名義而已。那軍隊看起來雖然數量差不多。卻是分成了三家,互不統屬。這便是腓特烈的一個弱點了。

因此,雖然腓特烈能力上比奧托一世強不少。但是實際戰況卻是奧托一世持續占優。北德意誌大軍甚至一度兵臨施瓦本。讓腓特烈大傷腦筋。

““如果說那個諾曼人所說的是真的不隻需要一半的一半是真的。軍隊數量也不需要太多。隻要幾萬~不,一兩萬人馬從北方南下,與我夾擊。那樣的話戰況絕對會瞬間逆轉,.

想到這裏,腓特烈忍不住熱血沸騰、

神聖羅馬帝國!整個歐陸最尊貴的稱號!可不是現在這種隻能控製住南方巴伐利亞地區的小諸侯可以媲美的!而且,將奧托一世擊敗之後那北方的,富庶的薩克森地區也能夠落入自己的掌控之中。與之相比一荷爾施泰因?bo美拉尼亞?那是神馬地方?沒聽說過俟!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點。便是之前提到的一山不容二虎一雖然說現在將這兩塊屬於帝國的領地割讓出去了。但是在消除了這個障礙之後,那麼這兩塊地盤仍然能夠作為借口,引發帝國與諾曼王國之間的衝突。也省下了接下來進攻諾曼人的借口了。

就是這樣。腓特烈很快做出了回應。答應與埃吉爾結盟。共同對抗奧托一世。解救鼻洲大陸於水火之中。

與此同時,埃吉爾給奧托一世的信件也送到了。那是一份措辭慷慨ji昂的書信在信件之中,埃吉爾放低了姿態,希望奧托一世能夠開放自己的領土,供諾曼軍隊通行,以此讓諾曼的十字軍南下去拯救教皇國一當然,這隻不過是托詞而已。

埃吉爾真正想要說的是:在這之前,諾曼王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陛下之間也有著極為友好的合作(指埃吉爾將荷爾施泰因割讓給薩克森的事件)。而今埃吉爾覺得這個事件可以進一步的擴大比如說埃吉爾願意與奧托正式結盟。之後出兵幫助奧托一世擊敗南方叛亂的諸侯。而埃吉爾所需要的,不過是帝國的一點點善意的表示一比如說,荷爾施泰因,以及bo美拉尼亞這兩塊對於帝國來說無足輕重的領地。

奧托一世接到埃吉爾的信件之後良久無語。從自己的真實意願出發。奧托一世也是個貪婪的人,完全不想要割讓自己的任何領土。但是奧托一世同時也是個理智的人。知道此時此刻他的全部大軍都集中在南方,與““南方的叛逆諸侯,,血拚。卻是疏忽了北方的守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