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帝國,全稱是神聖的北方諾曼帝國。又或者稱之為最高貴帝國。承載著上千萬諾曼人的願望而誕生的,極為強大而可怕的國家。
不過這裏麵稍微的有一點點問題。也就是成為,埃吉爾號稱是高貴的北方皇帝,而他的帝國也是高貴的北方帝國。
那麼“北方”這個概念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和歐陸比起來,斯堪的納維亞,英格蘭算是北方。而和意大利比起來,德意誌,法蘭西,bo蘭等國家算是北方。和北非比起來,整個歐羅巴也是北方甚至從地理位置上劃分,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全都算是北方……
所以“北方”這的確是個非常好操作的詞彙。可以隨著時間,勢態,實力乃至心情不斷調整。這或許也是腓特烈皇帝急吼吼的向諾曼人挑戰的原因之一。因為他不敢肯定,埃吉爾所說的“北方”是不是包括了整個德意誌。而作為日耳曼人的一支,諾曼人最近一段時間所表現出的強勢,也讓不少的德意誌人心馳神往。眼看著自己的國家在分裂,貧窮和政治鬥爭中越來越困窘,而北方的諾曼帝國卻在埃吉爾的治理之下越加興盛。德意誌的日耳曼人們說是羨慕嫉妒恨,心裏麵也稍微有種:如果那是我家的皇帝就好了。的幻想。
這就是所謂居住與野蠻國家的人們,對於居住於文明國家的人們生活的向往。諾曼王國的強大,特別是農耕科技的強化使得國家的農業發達,糧食儲備充盈,人民基本不會忍受饑餓,甚至在絕大多數時候能夠吃飽飯。
吃飽。
這在多災多難,農業技術落後,生產力低下的中世紀就已經是一個極為難得,極為奢侈,並且極為具有yòuhuò力的條件了。
更何況,如今這個時代還沒有所謂的人口過剩的說法。人口數量很大程度上是和國力掛鉤的----各個國家中都有著大量適合耕種,但是並未開墾的荒地。隻要組織得當,並且有足夠的物資儲備,便可以無限度的接納其他國家的流民進入。以此來兔實國力。
事實上,與其說神聖羅馬帝國是因為對方稱號僭越這種事情而興兵攻打,還不如說是新興的諾曼王國從神聖羅馬帝國這裏,吸收了太多的人口,使得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力急劇下降。這才惹得腓特烈,以及他麾下的一眾大小貴族的不滿。
雙方矛盾不可調和。而雙方的君主也不想要調和雖然在東羅馬人手裏吃了一次敗仗,但是腓特烈那唯我獨尊的xìng格並沒有因此改變。或者說,這位越顯年老的皇帝氣數已盡,年輕時候的果斷和勇敢逐漸的便成了剛愎自用和蠻勇。
不過,雖然說神聖羅馬帝國所選擇的對手並不是很好。但是他所選擇的時機卻相當不錯。腓特烈好歹也算得上明君,機會倒是把握的非常準確諾曼兩支大軍,埃吉爾大軍正在羅馬城加冕,想要攻擊德意誌本土還需要翻越阿爾卑斯山脈。一時半會兒的肯定過不來。
而皇後阿爾托利亞所間隔的距離就更遠了這一會兒這位不列顛的女王正帶著大軍,在原本屬於諾夫哥羅德的故地大殺特殺。貌似是不一路追到莫斯科去就不罷休一樣。
這樣一來,諾曼空有二十萬大軍,卻不能迅速進入到戰場之中。
在諾曼人反應過來之前,神聖羅馬帝國便有足夠的時間徹底收回原本屬於自己的領地,漢堡,呂貝克,不萊梅這所謂的北薩克森,還有原本割讓給對方的領地,bo美拉尼亞,還有日德蘭半島。再之後,腓特烈決定集中全力,先將阿爾托利亞這一支擊敗,徹底將對方在歐羅巴大陸上的領地全部吞並。緊接著再南下,收拾埃吉爾。
腓特烈這樣的計劃…實際上相當不錯。如果真的能夠執行的話,將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的力量全部調動起來,以優勢兵力分別對抗諾曼的兩路軍隊。
這樣貌似占有很大的優鼻。
然而腓特烈還是忽略了一點。
時間差。
腓特烈的這個計劃…完全的建立在時間差之上。也就是對方二十萬大軍不能快速的進入戰場。而他突然宣戰,之後突襲原本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這樣便會在沒有多少敵人知道,並且反應過來之前完成這個戰略目標。而接下來的一切,仍然建立在能夠迅速的將阿爾托利亞大軍擊潰的前提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