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大混戰
當諾曼皇帝,以及數量龐大的十字軍,以相對快的速度向著戰場進軍的同時薩拉丁也最終下定了決心。
“進行一場規模更大的會戰吧……雖然情況對我方不利。但是這恐怕是最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了。”薩拉丁這樣子,也不知道是自言自語還是在對什麼人說著這樣的話,在他身邊昭海爾欲言又止。最後還是將嘴巴閉上,一言不發。
在薩拉丁的命令下,耶路撒冷四門洞開。數量龐大的阿拉伯軍隊魚貫而出。他們之中有著更多的馬穆魯克重裝騎兵,馬穆魯克弓騎兵;有著更多的古拉姆重騎兵,裝備重甲,複合弓的重裝錫比恩弓騎兵。除此之外還有著大量的阿拉伯輕騎兵,來自努米底亞的,裝備輕型皮革甲胄,或者幹脆*上身,手持標槍圓盾,同時裝備彎刀的標槍騎兵,來自亞美尼亞的穿著鏈甲,罩麵盔,手持狼牙棒和圓形盾牌的雇傭重騎兵,來自沙漠部落,不著甲胄,手持長矛,彎刀等輕兵器的沙漠輕騎兵,以及同樣裝扮和裝備,坐騎卻是駱駝的駱駝騎兵。
在這之中比較顯眼的,是從更遠方的中東,波斯地區趕來參與聖戰的一批部隊。這些原本在帖木兒汗麾下的勇士們,在被蒙古連續戰敗之後便放棄了原有的領地,向西遷徙。其中不少人為了碰運氣----當然同時也是為了他們的信仰加入了此次聖戰之中,他們之中的重騎兵同樣使用東方風格的鱗甲,紮甲以及長矛彎刀。這些並不奇怪。但是他們的輕騎兵序列卻與沙漠民族大相徑庭,表現出中亞遊牧民族的自由奔放----複合弓,彎刀,草原民族的毛皮服飾(這個讓他們在沙漠作戰中很受傷)。他們看上去與參與十字軍的草原騎兵更加貼近。因而隱約間受到了不少人的敵視。
這樣數量龐大的正規軍,非正規軍的騎兵部隊,數量在一萬八千到兩萬左右。在數量與十字軍騎兵差不多。但是裝備上稍差一點----正規重騎兵所裝備的鱗甲,紮甲比起西方風格的重型鏈甲和板鏈複合甲更為沉重,而防禦力卻稍有不如。而裝備長矛的馬穆魯克騎兵衝擊力也比不上手持重型騎槍的西歐騎士----但是,大量裝備更加適合劈砍的彎刀,以及破甲能力更好的狼牙棒的東方騎兵,近戰肉搏卻是要比十字軍騎兵更強。
跟在這些混雜的騎兵後麵的,便是薩拉丁麾下的精銳重步兵。手持雙手大斧,身穿重型鱗甲,紮甲的埃及禁衛軍。這些士兵是極為精銳的突擊步兵。雖然在裝備方麵不如身著板鏈複合甲,冶金改良戰斧的諾曼突擊步兵。但是比起其他歐陸國家的雙手劍士,戟兵更加厲害。紀律性也更強。總共五千名禁衛軍,是薩拉丁麾下最強的一支步兵武裝。
除此之外,薩拉丁麾下唯二的正規步兵序列,便是兩萬名裝備鱗甲,紮甲,盾牌以及長矛的裝甲長矛兵了----這些士兵在作戰方麵極力學習羅馬帝國的戰術。是薩拉丁麾下步兵序列的中堅力量。盾矛手們組成的陣線往往是埃及方麵最為堅固的。
隻是很可惜,埃及----乃至整個阿拉伯,整個伊斯蘭世界曆來注重騎兵的發展。乃至率先編練出了重裝甲的騎兵來。但是,在步兵方麵,伊斯蘭世界如今卻是乏善可陳。薩拉丁麾下僅僅有這麼兩萬餘名正規軍武裝。餘下的便全都是臨時征召自各個埃米爾領地,各個部落以及各個城市的征召兵,以及自發組織前來的聖戰部隊。
那些來自富裕的埃米爾領地的士兵,或者那些來自薩拉丁直轄城市的富裕民兵還稍微好一些。他們之中大多數都裝備著裸露胳膊,並且不能防護下半身的鏈甲襯衫,或者裲襠甲式樣的紮甲,再不濟也是一件皮革甲胄。除此之外大部分都配備著頭盔。這得益於兩河流域,以及尼羅河流域富裕的經濟以及發達的農業。而他們的武器則是長矛加上盾牌,這樣子最為通用,也最為簡單的裝備。
但是,那些來自各個部落的步兵們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他們之中除了少量指揮官擁有甲胄之外,其他人通常隻是穿著了一身沙漠民族傳統的罩袍。與那些來自城市的步兵相比他們的紀律性和訓練程度也更糟糕。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這些人通常非常能打----殘酷的沙漠環境孕育出的悍勇,讓他們比起更好環境中生長的城市人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