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章 孔子問治(1 / 2)

徐子安猛然呆住了,什麼什麼!!!不是聽錯了吧,徐子安忙追問道:“老丈可是魯國的孔丘?可是撰寫《春秋》的孔夫子?可是大儒孔仲尼?”

老者見徐子安一連問了這麼許多,也是莫名其妙,道:“老朽正是魯國孔仲尼,但還沒有撰寫《春秋》,不過壯士此言甚妙,魯國的《春秋》已經殘破不堪,確是應該重新修訂了。”

徐子安一下雙膝跪倒,匍匐在孔丘麵前,聲音劇烈顫抖道:“孔聖人啊,我。我能見到你,也不枉此生了啊。”說著便向孔丘如雞叨米般連連磕頭、

不過這也難怪徐子安如此失態,這孔子的名聲實在太大了,正是他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思維模式,用任何讚美的話語來評價他也不過分啊。

孔丘見徐子安如此,也是十分詫異,雖然他現在小有名聲,但是老子尚在,他還不至於被人叫做聖人啊,見徐子安如此稱呼自己,行色又如此激動,孔丘心中大感欣慰,不禁仰天長歎道:“這世上還是有人賞識我的學問啊,隻要有這樣的人在,我的學說就還有實現的希望。“

身邊的眾人也被徐子安和孔丘的情緒所感染,紛紛歎息流涕,每個人臉上布滿的塵土,被淚水一衝,變得黑一道白一道的,甚是狼狽。

徐子安忙站起,扶住孔子的身軀,見眾人皆是悲痛無狀,心中很是十分詫異,忙問孔丘道:“夫子為何落得如此境地啊?怎麼既無馬車代步,也無幹糧充饑?”

孔子默然不語,身邊的那個白頭發年輕人道:“我老師去秦國遊說秦王,可是秦國是個如同蠻夷一般的國家,既不聽從老師的勸說,也不尊重老師,老師一氣之下,便離開了秦國,可是秦國竟然連食物也沒有給我們,我們這一路是饑一頓飽一頓來的啊。”

一邊的那名叫子路的大漢道:“最可氣的就是那個商鞅,他和老師辯論了一天一夜,不能辯過老師,但他卻在秦王麵前說我老師的壞話,所以秦王下令把我們趕出驛館,我們走的時候不僅沒有馬車相送,連食物也不給我們。”

孔子這才說道:“秦國十年前任用了商鞅,進行變法,徹底改變了祖宗的法製,任何人隻要立下軍功,不管他出身如何,都能被授予爵位,這。這。這不是亂套了嗎?這不是鼓勵國人一心向利嗎?如此必會使百姓唯利是圖,殘暴不仁,這樣的國家必會就此墮落不堪。”

他所說的商鞅變法,徐子安也是知道,這次變法在曆史上的評價很高,也是近乎苛刻,但也就是這次徹底而又極為苛刻的變法,才使秦國一躍而成為戰國諸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

商鞅頒布的新法裏麵確是鼓勵戰功,他把爵位和戰功完全統一起來,隻要立有戰功之人,便能得到非常實際的獎賞,這一點與確實與孔子的學說背道而馳了,難怪孔子會這麼生氣,不過這個商鞅也是器量小了一些,不過是辯論而已,怎麼就不給人家飯吃了。

不過讓徐子安覺得有意思的是,這商鞅和孔子的所在年代相差了180多年,這兩個人同時出現,一個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一個卻是法家思想的真正實踐者,儒家與法家一向水火不相容,這兩個人的辯論一定是極為精彩了。

於是徐子安問那個白頭發的年輕人道:“先生,可否將商鞅與夫子的辯論講述給我聽聽啊。”

年輕人道:“先生不敢當,我叫顏回,字子淵,我這裏將老師當時的論辨記錄下來了,李壯士可拿去觀看。”說著從身後包袱裏拿出一卷竹簡,遞給徐子安。

徐子安迫不及待的展開竹簡觀看,隻見竹簡上密密麻麻的記錄著孔子和商鞅的辯論:

孔子曰:“國家如同人的體軀,應以仁為骨,以德為肉,以信為血,愛護百姓是為仁;寬待他人是為德;注重承諾是為信。三者皆全,則國家健全,三者不全,則國家便如生病之人一般虛弱。國之道,除此三者再無它法。”

商君曰:“仁、德、信三者,古之聖人有之,今之明君有之,然而販夫走卒有者甚少,隻能以法度約束之。”

孔子曰:“嚴酷的刑罰能約束人行,但卻約束不了人心。古之聖人以仁治國,以德待民,以信服眾,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